台灣網
  
海西動態
閩臺交流活動
了解海西
政策支援
臺灣農民創業園
海西西岸(福建)
農業合作試驗區
臺灣水果轉机站
字號:
細述臺人才緣何入閩難 放低"架子"融入大陸

  時間:2011-07-01 12:58    來源:東南網     
 
 

  今年上半年,廈門多家事業單位首次專門面向臺灣學生招收編內人員。據導報記者最新了解,目前已有相關單位錄取了臺灣人才,7月份他們將參與相關崗位的見習試用。

  廈門乃至福建不斷嘗試並釋放利多,吸引臺灣人才,不過,6月中下旬在福州舉辦的“閩臺人才共促福建企業發展”主題論壇上,臺灣人力資源機構所公佈的調查顯示,臺灣人才尤其職業經理人在福建企業的“存活率”普遍不高,平均週期2年,存活下來的只有1/4。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臺灣人才在大陸發展又碰到了哪些問題?日前,導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在廈工作的臺灣人才,及兩岸人才資深研究學者,就相關話題進行了探討。

  被規定排除在外 “無證上崗”很無奈

  越來越多的臺灣人“登陸”發展,但也在進一步的“深耕”發展中,遭遇了現實障礙。在大陸多年的臺中人陳經超,是北大的博士畢業生,面對就業問題也曾很糾結。他坦言,由於福建省在2009年5月出臺了專門針對臺灣學生就業的先行先試政策,他有機會到廈門大學當了老師,成為首個進入教育部直屬高校的臺灣籍教師。

  然而任教快一年的他,至今還沒有獲得高校教師資格證。按照相關法律規定,中國公民都能獲得高校教師資格證,但由於此前沒有臺灣籍人士申請過,執行部門找不到依據,因此陳經超的“教師資格”就被排除在外。陷入“無證上崗”的尷尬境地,讓陳經超苦惱、無奈:“我動用了很多私人關係來辦這件事,可到現在還沒有著落。”

  在醫療界,也存在類似的問題。來自高雄的陳新川醫師,拿著大陸的執照,卻被告知還不能以其個人名義在廈門開設診所。根據兩岸簽署的EC-FA中有關規定,可允許臺灣服務提供者在大陸設立獨資、合資、合作醫療機構。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陳醫生發現該政策規定,只針對大型醫療機構,對小型的診所並沒有具體的執行措施,於是他被婉拒了。

  個案申請非上策 盼出臺更多先行細則

  “高校教師證”,僅是陳經超經歷的一件小事,現在他已經學聰明瞭,懂得以個案申請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因為嫌麻煩,和陳經超一起到廈大就業的另一位臺籍教師,直接放棄了教師資格證,轉而拿境外專員資格證。

  陳經超所説的個案申請,若在廈門乃至福建省,都比較好辦理,但若涉及教育部的許可權,就很麻煩。在福建中醫藥大學任教的臺籍老師高嘉駿的例子就很能説明問題。他比“陳經超們”幸運許多,同是高校教師,因高嘉駿所在學校是福建省屬,擁有較靈活的執行權,解決“教師資格證”這類問題,自然不在話下。此外,高嘉駿還有機會參與該校今年啟動的教學改革。

  陳經超的遭遇,涉及很多政策的執行細節,也並非個案。導報記者了解到,今年還有幾位臺籍老師進入相關高校,他們的心聲很簡單:既然是高校編制內教師,就該有具體的做法讓他們的教職 “實至名歸”。而醫療界的陳醫師指出,既然大陸已開放臺灣人才投資醫療機構,那麼廈門地方是否應該主動出臺相關落實政策呢?這樣的廈門才更加符合其“對臺特區”的名號。

  放低“臺灣人才”架子融入大陸

  此外,臺灣人才在大陸“深耕”也面臨另一種 “障礙”。按照臺灣人力專家程真的觀察,有機會到大陸工作,已成為當下臺灣社會的一個主流想法。但很多臺灣求職者“登陸”時,常自詡為多元、經驗豐富的人才,其實在思想上比較狹隘,對大陸認知不足,不是以開放的心態來對待大陸同業的競爭。“這或許是臺灣人才在大陸 ‘存活率’不高的根本原因!”

  “不是臺灣人才不行,而是忽略了其他因素。”陳經超指出,有技能,不一定能成功,老闆用臺灣人才,更看重臺灣人才帶給團隊的整體效應,若不懂得融合在地因素,老是端著 “臺灣人才”的架子,那註定無法“深耕”。

  在 “海滄保稅港區”投資促進中心擔任副主任的臺灣專才吳亦立認為,不管哪的人才,選拔一定要適才適所。在他看來,臺灣人才“存活率”不高,關鍵在於主雇雙方對工作職掌認知不清,彼此信任度不夠。由此,造成人才的未來期望值不明確,自然久留不了。(《海峽導報》 記者 張燕娟)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福建將與臺灣共同打造兩岸旅遊“黃金通道”       臺商在廈成立"紅攝會" 交流攝影倡導公益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