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海西動態
閩臺交流活動
了解海西
政策支援
臺灣農民創業園
海西西岸(福建)
農業合作試驗區
臺灣水果轉机站
字號:
閩臺音樂周綜述:兩岸現代音樂人溝通的平臺

  時間:2010-11-15 16:04    來源:福建日報     
 
 

  11日,為期5天的閩臺音樂周閉幕。本次音樂周由福建省文化廳主辦,省藝術研究院與臺灣國際新象文教基金會聯合承辦,福建省歌舞劇院、福建省大劇院協辦,音樂周聚集了京、滬、閩、臺的頂尖現代音樂人,旨在推動海峽兩岸現代音樂交流。相關人士表示,今後音樂周將由兩岸輪流承辦,成為海峽兩岸現代音樂人溝通的重要平臺。

  參加音樂周的省外作曲家、學者主要來自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臺灣也組成了豪華陣容,許博允、馬水龍、潘皇龍、王正平、洪千惠等權威作曲家、演奏家悉數來閩,福建老中青三代作曲家更是集體登臺亮相。據了解,此次音樂周的音樂人基本代表了當下海峽兩岸現代音樂創作的水準,不僅讓大陸對臺灣現代音樂整體狀況有了大致了解,也讓兩岸更加關注福建現代音樂創作的現狀。

  音樂周共召開了5場研討會、3場現代音樂會、一場歌曲音樂會。這是福建歷史上第一次連續三個晚上演奏現代音樂會。現場音樂會與研討會結合成為本次音樂周的亮點。兩岸音樂人的現場演出帶來了許多新的嘗試,讓人耳目一新:用弦來拉古箏,將大提琴搭配上琵琶和笛子輪番演奏,六根棒子的馬林巴演奏,以及音響的多重組合、音色的混搭、音樂技巧中的延長、拉伸、反覆等。這些嘗試,無不衝擊了福建觀眾的視聽。

  在研討會上,兩岸音樂人圍繞著當代音樂的民族性、時代性、個人性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熱烈討論。兩岸專家認為,中國現代音樂創作不能照搬西方的老路,而要在充分消化、吸收西方音樂創作理念、技法的同時,有機結合中國傳統樂器的特點,從傳統文化中尋找資源,注入鮮明的中國元素。本次兩岸音樂作品從標題、樂器選擇到內容的挖掘,無不體現了這一特點。中華傳統風韻成為兩岸音樂人共同的靈感源泉,以及中國音樂人在遭遇西方音樂時自信的根基。

  對當代音樂的品格定位、當代音樂與大眾如何互動的討論,成為研討會的焦點。對於當代音樂一些過於先鋒的探索,流於炫耀技巧和反抗傳統等現象,一些與會專家認為,現代音樂與古典音樂相比是一種“斷裂”,對現代音樂遠離大眾的清高姿態表達了不滿。也有專家認為,當代音樂更多的是個人屬性,而不要一下子就用公共性來束縛個人才情的充分發揮。創新是現代音樂的根本原則,失去了探索,現代音樂也就沒有了生命。對先鋒的探路行為,必須給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一些人士還認為,現代音樂的難題也是整個人文藝術遭遇的困境。但是,現代音樂的最鮮明特質就是敢於嘗試,為現代音樂營造一個寬容、自由的文化環境,以更包容的姿態去面對,才能孕育出更多、更好的現代音樂作品。

  省內相關音樂人士表示,閩臺音樂周給福建的現代音樂作曲界、教育界、理論界、演奏界、觀眾帶來了全方位的震撼,影響深遠。福建演奏家目前對現代音樂還比較陌生,福建的觀眾從來沒有這樣全方位地接觸現代音樂,音樂周也讓很多本土作曲家對創作進行新的思考和調整。有些人甚至用“福建的樂團第一次遭遇了現代音樂”,來形容這次音樂周的巨大影響。

  首屆閩臺音樂周的舉辦,為海峽兩岸現代音樂交流寫下第一筆。作為當下海峽兩岸現代音樂創作的一次總的展示和交流,音樂周在探討兩岸現代音樂發展的同時,增進了兩岸同胞的友誼,找到了共鳴,加深了感情,為海峽兩岸現代音樂交流構建了寶貴的平臺。業內人士稱,可以預見,兩岸藝術家在不斷地碰撞、彼此的學習之中,新的創作高潮即將來臨。(記者 林娟)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兩岸慈航菩薩弟子在慶雲寺舉行開光法會       兩岸茶産業交流新亮點 茶機具博覽會合作熱絡      
“媽祖緣兩岸情”文藝晚會在福建莆田舉行       臺商在海西 臺灣“森林中的紅寶石”落戶大田縣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