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海西動態
閩臺交流活動
了解海西
政策支援
臺灣農民創業園
海西西岸(福建)
農業合作試驗區
臺灣水果轉机站
字號:
廈門臺商投資籌拍電影:記錄“我的奮鬥”

  時間:2010-09-09 14:38    來源:東南網-海峽導報     
 
 

圖片來源:東南網-海峽導報

  他出生於臺灣彰化的一個貧窮家庭,憑著自己的努力,從培訓工作到軟碟發明,再到在廈門投資設廠,成為千萬富翁;他虛心請益,即使有這麼多資産,也不忘努力奮鬥。最感人的是,他想把這些故事拍下來,讓孩子們好好了解父親的奮鬥史,憶苦思甜。

  他就是56歲的臺商劉文熒,其奮鬥精神也感動了大導演。8月30日,在北京的新聞發佈會上,劉文熒宣佈將請央視《奮鬥》欄目的編導張鑫澤,拍攝以他個人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數字電影《發明家在商途》,空軍政治部話劇團的張大禮將飾演中年時期的劉文熒。近日,剛剛從福州參加完中醫藥研討會的劉文熒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

  影片記錄生活 讓孩子了解父親

  記錄生活,有的人用筆,有的人用心,而用影片的方式呈現,劉文熒這一想法由來已久。對於投拍電影的初衷,劉文熒説,其實最早的時候只是想把故事留下來,拍給自己的孩子們看。因為工作的原因,劉文熒常年都沒辦法陪伴在孩子身邊,“想讓孩子們對他們的父親多一些了解吧”。“我是一個從窮山裏走出來的很不起眼的孩子,你們可能只看到我現在光鮮亮麗的生活,卻不知道我走過的那些辛苦。”劉文熒想通過這個影片,讓孩子們知道父親的奮鬥經歷。而負責影片的導演張鑫澤則從中得到更多的啟發,他計劃將來把這部電影帶到學校裏展映,這樣能讓更多的小孩子懂得奮鬥的過程和意義。

  張鑫澤表示,本片將於10月底開拍,屆時將在全國影院上映,除了在央視六套播出以外,還計劃在臺灣的電視臺播出。

  故事感動導演 兩人一拍即合

  劉文熒結識張鑫澤始於去年“618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在這個交易會上,劉推出自己潛心鑽研兩年半的“有氧水”。為了發明 “有氧水”,從2007年開始,劉文熒停止一切商業活動,終於研究出高溶氧技術,並且創造了適合這種“有氧水”的飲料瓶和一整條自動化的生産線。當時,正在為“有氧水”尋找代理商的劉文熒遇到了張鑫澤。

  在知曉了劉文熒的發明故事後,張鑫澤感到,這是一個很好的電影題材,深入交談以後,他和劉文熒一拍即合。“他的故事,對大多數人來説都是一個很好的啟迪,現在很多人只有理想卻看不到現實,而他是既有理想又能立足現實的人。”張鑫澤説,劉文熒最感動他的,是一股奮發向上的勁。“我問他説,你年紀這麼大,也這麼有錢,為何還每天這麼努力?他回答説,我知道自己可以努力的日子不多了,所以才要更努力。”

  在確定投拍電影以後,張鑫澤找了三位編劇來幫劉文熒寫劇本,在此期間,他對劉文熒的了解也更加深入了。

  經歷坎坷 從小立志當發明家

  有想法容易,要真正付諸實踐還會遇到許多困難。“我的故事就是非常豐富的電影素材。”劉文熒説。從小勤奮好學的他,因為家裏貧窮,經常要在讀書之餘賺錢貼補家用。十歲出頭,劉文熒就要幫家裏賣竹筍,常常淩晨2點多就起來挖竹筍,挖完後送到市場上賣,賣完竹筍後再趕去上學。劉文熒記得很清楚,有一次他騎自行車載了220斤的竹筍要去賣,結果在路上摔倒,竹筍掉了一地,他摸黑把這些竹筍一個個撿起來,而當時,他還只是一個小學生。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從小對機械有特殊愛好的劉文熒還立志成為一位發明家。當兵的時候,經常要早起,為了不影響舍友,劉文熒發明瞭一款只能叫醒自己的鬧鐘,在皮帶上綁一個表,時間一到皮帶就自動收縮勒緊,這是他的第一個發明。此後,這些具有創意的小點子便不斷涌現出來:塑膠管道要怎麼才能彎曲,當然是裝一個彈簧;鉛管要怎麼跟銅管焊接,只要用一點清潔劑就可以!這些生活化的創意點子,讓他發明不少産品,其中還有不少像墨盒這種大家經常使用的東西。(導報記者 林江琳 見習記者 楊思萍)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閩臺20鄉鎮簽協議 福建每年組織萬人遊臺灣鄉村       兩岸首個智慧財産權聯盟在海滄臺商投資區設秘書處      
首屆海峽客家歌曲創作演唱大賽在福建龍岩市舉行       閩臺對接 福建省委書記洽談會上當“媒人”      
2010年海峽兩岸中秋博餅王中王大賽正式啟動       廈臺打造"兩岸金融合作實驗區廈門國際金融中心"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