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海西動態
閩臺交流活動
了解海西
政策支援
臺灣農民創業園
海西西岸(福建)
農業合作試驗區
臺灣水果轉机站
字號:
綜述:福建泉州與臺灣農業合作風生水起

  時間:2010-09-08 11:17    來源:中新社     
 
 

  中新社泉州9月7日電(記者 孫虹)農貿先行搭金橋,7日上午,第三屆海峽兩岸(泉州)農産品採購訂貨會在福建閩臺農産品交易市場盛大開幕。當天同時舉行了“臺灣農業技術交流推廣中心”的授牌儀式,這標誌著全國首個國家級閩臺農業合作交流推廣平臺正式落戶福建泉州。

  據介紹,位於泉州臺商投資區西北部的“臺灣農業技術交流推廣中心”,以2009年福建泉州成立的“臺灣農業技術、新品種推廣中心”為基礎,將設“設施農業區”、“ 引種示範和種苗擴繁區”、“休閒觀光和迴圈農業研發區”等3個分區,全面加強與臺灣的農業技術合作,推動臺灣農業“五新”技術在大陸的推廣應用。

  “兩岸農業互補性很強,臺灣在品種改良、養殖栽培技術、農業産銷體系、推廣業務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而大陸擁有豐裕的農業用地、充足的人力資源和廣闊的市場”,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表示,兩岸的互補優勢創造了巨大的合作發展空間。

  “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其意義在於幫助兩岸農業資源進一步合理配置,兩岸農業合作的空間和領域將得到更廣泛的擴展。”姜副部長介紹説,“大陸主動向臺灣開放了18項農産品,加上原有的30余種臺灣免稅農産品。未來,大陸以零關稅進口的臺灣特色農産品將超過50余種”。

  當天開幕的農産品訂貨會匯聚了兩岸眾多行業協會和客商代表,展會共設500個標準展位,其中臺商300個。臺灣活魚、鮮(凍)水産和花卉等農産品更是在訂貨會上首次亮相。據悉,在當天舉行的簽約儀式上,共簽訂兩岸農業合作項目及購銷合同66個(份),總金額達到19.4億元人民幣。

  臺灣展館一角,6個深藍色塑膠大桶吸引了眾多的眼球。臺灣客商陳博彥告訴記者:“這是活魚暫養設備,利用訂貨會這一契機展出臺灣活魚,希望為兩岸的活魚貿易帶來新的商機。”臺灣馬蹄蛤主題館也是人頭攢動,作為貝類的馬蹄蛤除了能吃外,外殼還可以做成各種栩栩如生的手工藝術品。

  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氣候環境相近,閩臺農業合作一直是該省農業發展的特色與優勢。泉州具有承接臺灣農業轉移的天然優勢。隨著ECFA的簽訂,兩岸經貿往來交流進一步深化,也為泉州與臺灣兩地的農業合作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臺灣漁會監事陳建忠告訴記者,以漁業為例,“臺灣的漁業發達,擁有大小漁港、港坳130余處,此外魚的種類繁多,目前已發現的臺灣本地魚類約2450多種,佔世界的十分之一左右”。他表示,大陸是臺灣農産品出口的最大市場,希望借交流溝通的機會更有效的推動兩岸産業的對接,增進優勢互補。

  此外,記者從閩臺農産品交易市場獲悉,該市場和臺灣雲林農産物流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建立的臺灣精品物産館已完成方案設計,目前已有100多家臺灣農産品企業表示有意願入住。展館建成後,將成為一個集産品展示、商務洽談、文化和資訊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的常態化臺灣農産品展館。(完)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閩臺鄉鎮攜手 開創鄉村旅遊合作       南青嶼對臺小額貿易快速增長 人員日趨往來密切      
閩臺音樂家一行前往客家祖地寧化 開展采風活動       福建首條對臺全貨機航線順利開航      
閩臺音樂家一行前往客家祖地寧化 開展采風活動       臺學生參加閩南文學之旅 師生歡聚一堂共敘情誼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