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海西動態
閩臺交流活動
了解海西
政策支援
臺灣農民創業園
海西西岸(福建)
農業合作試驗區
臺灣水果轉机站
字號:
漳州概況

  時間:2007-11-15 10:03    來源:台灣網綜合     
 
 

  漳州是福建南部沿海的一個地級市,轄二區一市八縣,土地面積1.26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86萬平方公里,是個有山、有海、有江、有平原的富庶之地,全市總人口452萬人。

  區位自然優越。漳州地處閩南金三角南端,介於廈門和汕頭兩大特區之間,距臺灣高雄96海裏,離香港210海裏,自古以來就是閩、粵、贛的交通要衝。鷹廈電氣化鐵路穿境而過,國道324、319線橫貫南北,廈漳、漳詔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漳龍高速公路全線開工建設。全市現有碼頭51座,其中外運碼頭8座。漳州港被國家列為首批對臺定點直航港之一,東山港區和招銀港區是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全市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21℃,雨量充沛,無霜期長達330天,是個天然“大溫室”,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歷來是福建糧食、甘蔗、水果、水産、花卉、蘑菇、蘆筍的主産區,素有“魚米花果之鄉”和“福建烏克蘭”的美稱,又是水仙花的故鄉。

  山海資源優越。全市擁有耕地249萬畝,山地1238萬畝,已種植水果250萬畝,海岸線長680多公里,可供直接利用的淺海灘塗、內陸水域180萬畝。境內有全省第二條大河九龍江,給漳州帶來取之不竭的淡水資源。非金屬礦産資源豐富,其中華安的九龍壁屬珍貴鈣硅質角岩,硬度高,儲量大,總儲量10億噸以上。旅遊潛力大,名勝古跡眾多,山水秀麗。東山島灣多、灘闊、沙白,被譽為“東方的夏威夷”,是消夏休閒旅遊勝地。朝聖寶地三坪寺,以其獨特之靈氣聞名海內外,終年香火連綿,遊客如雲。漳州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形成于2630萬年前的火山噴發,具有極高的科研和觀賞價值,是全國唯一的濱海火山地質公園。南靖、華安土樓正在申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全市具有發展朝聖旅遊、考古旅遊、觀光旅遊的優越條件。

  人文臺僑優越。漳州于西元186年(唐垂拱二年)建州,迄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文化底蘊深厚,民俗風情多姿,文物古跡眾多。明代《東西洋考》作者陸燮、清初“閩海才子”黃道周,近現代許地山、楊騷、林語堂等名人,他們的貢獻和著作都飲譽省內外。全市有革命史跡和名勝古跡280多處,1986年被國家列為歷史文化名城。漳州還是福建重點僑鄉和臺胞的主要祖籍地,現有臺灣人口中,有三分之一祖籍漳州,血緣相親,語言相通,習俗相近。全市旅居海外的僑胞、港澳同胞70萬人,歸僑、僑眷50多萬人,是我市對外開放的一支積極力量。

  對外開放優越。1985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沿海經濟開放區。1992年國務院批准東山港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1993年國務院批准設立東山經濟技術開發區,1994年國務院又把我市定為全國外向型農業示範區,1996年又被國家三部委批准為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農業合作試驗區。全市已設立國家級、省級開發區15個,形成了多層次、多功能、全方位的開放格局。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近年來,漳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2001年,經濟總量從1997年的283.0億元增加到523.9億元,年均增長13.7%。

  農業産業化位居全省前列。加強漳臺農業合作,實際利用臺資10.3億美元,興辦農業“三資企業”1216家。先後建成了水果、蔬菜、花卉、食用菌、水産品、畜牧等特色生産基地20個,年産值140多億元,水果、水産、蔬菜每人平均佔有量居全國地市級前茅,有90個綠色食品被評為A級綠色食品,成為全省最大的綠色食品基地,最大的對臺農業合作引進基地和最大的出口創匯基地。

  工業化進程步伐加快。建立以食品、機械、電子、電力、建材和醫藥化工為主,包容40個行業、近千種産品的多層次、多行業的工業體系。擁有2個全國馳名商標,57個省級著名商標和名牌産品。片仔癀、關節軸承、DVD、多缸柴油機等11種産品産量居全國前列,15種産品産量居全省第一位。全市興辦三資工業企業3197家,“三資”規模工業産值達122.2億元。2001年全市實現工業總産值578.1億元,比1996年增長66.7%。

  對外開放水準不斷提高。至2001年,全市共批准“三資”企業合同項目3197項,累計合同利用外資額96.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0.7億美元。2002年1-10月,增資企業46家,增資額4.86億美元,分別佔當年引進企業數和外資額的26%和49.5%。全市有15個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和17個市級工業區,開發完成50平方公里,成為利用外資的重要載體。先後引進了後石電廠、統一馬口鐵、聯天制罐、凱冠鋼鐵、諾爾港機、燦坤家電等上千萬美元以上的大型、特大型外資項目100多個。大多數外資企業在漳州發展良好,有利可圖,紛紛增資擴大規模或新辦企業。

  投資環境不斷優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跨越,漳龍高速公路2004年建成後,全市每百平方公里就有高速公路2.5公里,相當於發達國家的水準。開通漳州港10萬噸級航道工程,目前境內已形成鐵路、高速公路、國道和萬噸泊位碼頭等立體快捷交通網路;全市發電能力達220萬千瓦。程式控制交換機容量22120路端,可與近200個國家和地區互通直撥電話,基礎設施已由原來瓶頸制約型向適應型和部分超前型轉變,具備了承接特大型項目投資的能力。在抓好硬環境建設的同時,加強招商工作,著力抓好軟環境建設。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全省市一級率先建立了“一個窗口對外、一條龍服務”的市行政服務中心,在全市建立以110報警服務台為龍頭,由公安、工商、稅務、醫療、供水、供電、郵電等部門組成的110社會服務聯動機制,及時為企業、群眾生産生活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市區建成區面積3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準35.4%;被評為省級衛生城市、園林城市和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城市,城市環境綜合品質居全省第三位,城市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漳州的發展前景廣闊,漳州的未來更加美好。在新世紀新一輪發展中,我們將認真貫徹十六大精神,以加快發展為第一要務,積極參與全省構建山海協作通道、對內聯接通道和對外開放通道。繼續發揮農業優勢,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海峽西岸一座美麗富饒的城市。

 
編輯:魏萌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