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海西動態
閩臺交流活動
了解海西
政策支援
臺灣農民創業園
海西西岸(福建)
農業合作試驗區
臺灣水果轉机站
字號:
莆田概況

  時間:2007-11-15 09:55    來源:台灣網綜合     
 
 

  莆田市,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境域北連福州,南接泉州,西依戴雲山脈,東南瀕臨臺灣海峽。陸域面積4200平方公里,擁有“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湄洲灣秀嶼深水良港和三江口、楓亭等輔助港,以及湄洲、南日等大小150多個島嶼。現轄城廂、涵江、荔城、秀嶼4區和仙遊縣。人口300萬人,有漢、回、滿、畬、壯、苗、瑤、土家等33個民族。還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裔及莆田籍港、澳、臺同胞計60余萬人,其中華僑、華裔47萬人。莆田歷來為閩中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是一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文化昌盛、經濟繁榮而又充滿生機活力的古府新市。

  1983年9月,國務院批准成立莆田市,莆田市為省轄地級市,下轄城廂、涵江兩區,莆田、仙遊兩縣。2003年2月1日,國務院批准莆田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莆田縣,設立荔城區、秀嶼區,擴大涵江的行政區域範圍。

  莆田地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風光旖旎,古跡眾多,全市擁有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跡250多處,是福建省“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主要旅遊景區有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九鯉湖、廣化寺、南少林等。港口資源得天獨厚,擁有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三大海灣。

  莆田建市以來,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取得明顯進步,發展實力不斷增強。2002年,全市國內生産總值232.07億元,財政收入18.34億元,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8326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3561元。“九五”時期,通過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提升電子、機械、輕工、食品等傳統産業,大力發展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産業,積極培育電子資訊、生物制藥等高新技術産業,産業結構日趨合理。外向型經濟不斷擴張,截止2001年底,全市累計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456家,合同總投資49.8億美元,合同外資額43.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3.2億美元,實現外貿出口58.50億美元。港口開發建設也初具規模,以港口為中心的海陸交通運輸體系框架初步形成,臨海工業體系初露端倪。整個片區交通發達,電源充足,通訊發達,城鎮化水準不斷提高,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人居環境明顯改觀,文教事業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其投資環境日臻完善。

  “十五”期間,莆田市將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到2005年,國內生産總值力爭比2000年翻一番,達到400億元,港口吞吐量達1000萬噸,進入中等港口行列。力爭到2010年,基本建成新興港口城市,港口經濟發展成型,國內生産總值達800億元以上,經濟總體實力與閩東南發達地區相適應,兩個文明建設達到新的高度。屆時,莆田市將成為海峽西岸一座經濟繁榮發達、社會文明進步的現代化新興港口城市。

 
編輯:魏萌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