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海西動態
閩臺交流活動
了解海西
政策支援
臺灣農民創業園
海西西岸(福建)
農業合作試驗區
臺灣水果轉机站
字號:
海西經濟概況

  時間:2007-11-15 09:36    來源:台灣網綜合     
 
 

  經濟發展


     隨著優勢資源的開發,海西的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壯大起來。青海石油管理局、青海油田公司、青海鹽湖工業集團公司、西部礦業公司、青海鹽業有限公司、灘澗山金礦和內蒙古西聯化工公司德令哈純鹼廠為主的工業企業成為海西州經濟發展的主要帶動力量。青海鉀肥二期工程和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重點項目正在實施。農村牧區水利、“四配套”建設步伐加快,農牧業生産條件進一步改善。格爾木和德令哈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西部工礦區和東部綠洲農業區的城鎮建設也有了一定規模。城鎮地區二、三産業發展迅速,非農業人口占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人口和經濟的城市化特徵日益明顯,海西州已基本形成以工業為主的工農牧業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2000年,海西州國內生産總值達到53.4億元,其中第一産業3.2億元,第二産業34.7億元,第三産業15.5億元,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1.45萬元;海西州一般財政收入6.04億元。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5824元,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1924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各級各類教育蓬勃發展,教育體系逐步完善。適齡兒童入學率98.5%,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入學率92.3%,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到78%。人口自然增長率12.51‰。州、市(縣)、鄉、村衛生醫療和防疫網路初步建立,全州“2000年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基本實現。科學研究和科技推廣工作取得進展,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5%。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環境保護等事業有了新的發展。

  “十五”發展目標


  1、經濟發展目標: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5%以上,按2000年價格計算,到2005年達到107 億元,比2000年翻一番。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顯著提高,全州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5%。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力爭達到300億元。
  2、經濟結構調整目標: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工業化、市場化、資訊化、城鎮化水準明顯提高,工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58%左右,非公有制經濟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達到40%左右。
  3、科技教育目標: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技術進步加快,各族人民科技文化素質顯著提高。全州基本普通九年義務教育,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5%以上。
  4、可持續發展目標: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2.5‰以內。生態環境有明顯改善,資源綜合利用取得新進展。
  5、人民生活目標: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經濟佈局


  1、東部經濟區:以德令哈市為龍頭,依託青藏鐵路和315國道的交通優勢,重點發展特色農牧業、農畜産品加工業、鹽化工業、建材業、中藏藥加工以及商貿、房地産、旅遊等産業,培育發展德令哈——烏蘭——天峻和都蘭經濟帶,德令哈——烏蘭——天峻經濟帶,以培育和發展制鹽業、鹽化工、煤炭建材為主,同時發展絨山羊、藏係羊養殖與加工和中藏藥材種植與加工。都蘭經濟帶重點發展農牧業綜合開發和肉食品加工業,實施香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開發有色金屬、石墨、硅灰石等資源。
  2、西部經濟區:以格爾木市為龍頭,重點發展鹽湖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多金屬加工、建材工業、煤炭工業、旅遊業和商貿物資流通業。利用地區優勢,培育發展格爾木——柴旦經濟帶,依靠自身優勢,積極支援青海油田、鹽湖集團公司、西部礦業公司和格爾木農場,推動龍頭産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大力發展鹽湖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多金屬加工、煤炭和建材工業,同時開發寶玉石、礦泉水、溫泉等資源。冷湖——茫崖經濟帶,依託資源,大力發展鹽化工業,開發芒硝、天青石等資源。

 
編輯:魏萌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