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海西動態
閩臺交流活動
了解海西
政策支援
臺灣農民創業園
海西西岸(福建)
農業合作試驗區
臺灣水果轉机站
字號:
海西《規劃》解讀:打造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極

  時間:2011-05-05 14:59    來源:福建日報     
 
 

  核心提示

  以福建為主體的海西發展目標為:到2020年,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極,將著力建設“四區”:科學發展之區、改革開放之區、文明祥和之區、生態優美之區。

  以福建為主體的海西四大戰略定位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東部沿海地區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

  今年3月,國務院批准《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中央支援福建發展的又一重大舉措,是指導和推進海西建設和福建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福建發展史上的一個新里程碑,福建發展由此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規劃》提出,到2020年,海西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極。宏偉藍圖令人憧憬,激人奮發。這個新的增長極如何成就?近日,本報(福建日報)記者走訪了福建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專家學者,對此作出闡述。

  五大優勢凸顯

  將以福建為主體的海西打造成我國新的經濟增長極,首要思考的就是福建具備什麼樣的優勢,跨越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如何?

  福建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認為,以福建為主體的海西具有五大優勢:

  優越的區位條件。海西地處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臺灣地區和祖國大陸的接合部,鄰近港澳,發揮著承南啟北、貫通東西的橋梁紐帶作用,是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前沿平臺和紐帶。

  良好的資源環境和人文優勢。海西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比較高;岸線資源豐富,港口優勢突出;旅遊資源獨特。海西是著名僑鄉,旅居世界各地華人華僑2100多萬人,港澳同胞400多萬人,人文優勢明顯。

  獨特的對臺合作優勢。海西處在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與臺灣地區經濟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海西是大陸距離臺灣本島最近的區域,平潭島距離臺灣新竹僅68海裏。80%以上臺灣民眾祖籍地在福建。臺灣的民間信仰和民俗文化大部分傳自海西。海西與臺灣地區商貿往來歷來十分密切。閩臺政治法律關係淵源深厚。

  率先對外開放的沿海地區。海峽西岸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早對外開放的沿海地區之一,依託毗鄰臺港澳優勢,率先建立開放型經濟體系,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充分發揮經濟特區改革“試驗田”作用,率先推行市場化改革,市場化程度高、民營經濟發達。

  較好的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海西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09年地區生産總值超過2萬億元,每人平均地區生産總值近3500美元。

  福建東南競爭力研究院院長王開明研究員認為,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累積,特別是作為海西主體的福建省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到“十一五”末期,國內生産總值超過1.4萬億元,每人平均GDP達到5000美元,交通和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改革開放積累了豐富經驗,體制機制創新增強了發展活力。有這樣好的發展基礎,福建省具備了推進大發展、大跨越的潛能。

  機遇前所未有

  福建加快發展,還面臨什麼樣的機遇?

  福建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認為,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國際間産業轉移不斷加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推進,這些都為以福建為主體的海西加強與臺灣地區的合作、實現較快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

  第一,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實施。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海西建設,對海西加快發展提出新的要求,賦予新的使命,為加快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強大動力。

  第二,兩岸交流合作全面推進。近年來,兩岸實現直接“三通”,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兩岸關係發展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海西與臺灣經濟聯繫更加密切,交流交往更加活躍,臺商投資區等載體平臺已成為臺灣産業轉移的集聚區,海峽論壇等重大涉臺經貿文化交流活動影響日益擴大。

  第三,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海西在地理上連為一體,在自然、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市場體系內在聯繫緊密。閩粵贛、閩浙贛等跨省區域協作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出海通道建設加快推進,將在更大範圍內促進生産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推進“六個著力”

  宏偉目標已確定,我們將通過什麼樣的路徑去實現?提速發展,還需下大力氣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王開明認為,當前,要繼續解放思想,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我們既要看到自身的優勢,也要看到與先進地區的差距,發揚光大改革開放先行者拼搏進取、愛拼會贏的精神,敢於先行先試,敏于抓住機遇,通過實幹,不斷創造新成就。”

  其次,要繼續打好五大戰役,為“十二五”開好局起好步。“五大戰役已成為推動跨越發展的重要抓手和比學趕超的重要載體,成效不斷顯現,我們要堅持不懈抓下去。特別是要進一步強化大項目的支撐帶動作用,為保持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和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供強大後勁。”

  具體如何貫徹落實《規劃》?福建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需要在“六個著力”上下工夫:

  第一,要著力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互利共贏。當前,兩岸處於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我們須抓住有利時機,大力拓展兩岸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廣度與深度,先行先試,努力將海西構建成吸引力更強、功能更完備的兩岸交流合作前沿平臺。

  第二,要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水準。我們要進一步推進産業集聚和優化升級,建立起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促進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必須堅持科技進步和創新引領,大力推進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努力打造特色鮮明的區域創新體系。

  第三,要著力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按城鄉一體化和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要求,促進城鄉之間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和生産要素自由流動,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扶持力度,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

  第四,要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海西要繼續發揮我國改革開放先行區的示範作用,以更大決心和勇氣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率先試驗一些重大改革措施,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升對外開放水準,不斷增強區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第五,要著力改善民生,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我們要進一步完善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等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形成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進步的良好局面。

  第六,要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們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強化節能減排,加快發展迴圈經濟和低碳産業,促進形成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努力把海西建設成為人居環境優美、生態良性迴圈的可持續發展地區。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惠臺舉措不斷推出 漳平對臺農業合作邁上新臺階       “武夷新區”開發提速 福建支援節能低碳産業發展      
福建漳州邊檢優化口岸服務 助力臺企騰飛       海峽工藝品博覽會搭起兩岸工藝交流大平臺      
福建連城傾力搭建臺企供電服務“連心橋”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