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海西動態
閩臺交流活動
了解海西
政策支援
臺灣農民創業園
海西西岸(福建)
農業合作試驗區
臺灣水果轉机站
字號:
地産投洽會凸顯廈門 兩岸地産共創雙贏

  時間:2010-09-16 13:57    來源:廈門日報     
 
 

  去年,隨著首屆中國國際地産投資交易會的召開,“98”投洽會加入了更多的地産元素,各種地産論壇、土地推介會紛至遝來,廈門地産人士顯得比以往更加忙碌。今年的“98”,地産氛圍更濃:地産交易會規模擴大,臺灣地産首度亮相,土地推介如火如荼,央企拿地進軍廈門……盛大的“98”,已經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廈門的樓市,紛至遝來的各路賓客、專家指點樓市,開闊了廈門地産界的視野,推動了廈門樓市的發展。

  人居魅力

  地産大鱷拿地進廈門

  海西戰略的實施,使廈門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獨特的城市魅力也得到越來越多地産大鱷們的認可。

  從去年開始,一大批國內知名的地産商如萬科、萬達、世茂、首開等逐步搶灘廈門。而今年“98”的土地拍賣更是引起了諸多實力房企的激烈競爭。招商、保利、萬科、遠洋、建發、新景地、永年、杏林建設等近20家外埠大鱷和本地實力房企齊聚一堂。先是位於島內的枋湖地塊,吸引了11個買家參與競拍;而後,集美一地塊又引來央企招商地産與保利地産的正面交鋒。最終,五幅地塊各歸其主,而招商地産和北京富銘投資成為了新進入廈門的外地房地産企業。

  諸多的外地房企之所以紛紛將觸角伸進廈門,無不是被廈門的宜居環境所吸引。寶嘉集團總裁楊柏榕表示,公司進入廈門發展,一方面是看中了廈門這座宜居城市的優異環境,另一方面也是受到海西建設政策利好的影響。而從區域來看,首開進駐翔安,招商集美拿地,外地房企的目光都聚集在了更有發展前景的島外片區。廈門市規劃局局長趙燕菁在今年的廈門土地推介會上就直言:下一個十年,廈門的發展機會在島外。另外,從廈門近期擬推的62宗地塊分佈來看,島外就佔了40幅。可以預見,隨著一大批實力房企的進駐和政府投入的加大,島外的居住品質將會有更大的提升。

  平臺魅力

  項目推介成常態

  作為經濟特區、海西中心城市,廈門的輻射力正逐步擴大,同時也吸引著全球資本的目光,成為一個良好的對外展示的平臺,許多房企和城市也看到了這一契機。

  借助“98”投洽會的影響力,去年首屆中國國際地産投資交易會成功舉辦。在此基礎上,今年的地交會在規模和內容上均有一定提升。千宗地塊、三千地産人士齊聚廈門,首設臺灣展區、世界華商地産論壇召開、“中國地産金鑰匙獎”頒出等一系列重頭戲,本屆地交會可謂是2010年中國經濟及房地産市場發展的風向標。

  而地交會上的亮點莫過於各地産項目的展示及城市土地推介會。本屆地交會除蘇州、廊坊等上屆展商參展外,杭州、文登、福州、南通、漳州、海南等城市也加盟其中。明發集團、首鑫地産、萬達集團、漳州英才、廈門航空港物流園區等機構也攜數十個優質地産項目參展。參加了四屆“98”土地推介的南太武濱海新城招商負責人表示,“98”平臺為項目提供了接洽客戶的好場所和環境,也提供了全國範圍的客商。在廈門“98”這個平臺參加推介,一是借助“海西”推進的東風,二是借助“98”眾商雲集的機會,讓更多的客商了解項目。

  對臺魅力

  兩岸地産共創雙贏

  在首屆世界華商地産論壇上,鳳凰衛視著名財經評論員石齊平語出驚人,他説:“中國有海南省,中國有海西區,中國會不會也來一個海東區呢?”而兩岸之間商貿往來的頻繁以及國家對海西經濟區的日趨重視,作為對臺優勢最為明顯的廈門,理所當然擔當著海峽兩岸交流平臺的重任。而地産領域也不例外。

  本屆地交會的最大特色就是臺灣地産項目的首次亮相。在臺灣土地市場佔有重要地位的臺灣土地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味丹等多家臺灣地産開發以及建築設計等地産企業組團蒞廈參展,並組成50多人代表團參會,這是臺灣地産業界首次組團前來大陸參加地産專業展會,在兩岸土地合作領域上具有破冰意義。展會期間還舉辦了“臺灣地産項目專場招商推介會”,向大陸及全球投資者推出臺中、花蓮、金門等地的大型土地開發項目,招商規模達80億元人民幣以上。

  第二屆中國地交會副主任、投洽會組委會會務部副部長李流泉表示,隨著兩岸經貿合作的全面發展以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簽訂,“陸資赴臺”已成為未來兩、三年兩岸經貿合作新的關鍵詞,臺灣地産企業對大陸投資信心也呈現不斷提升之勢。而廈門作為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將有望成為兩岸地産交流合作、共創雙贏的先行先試城市。(記者 徐魯鷺 王火炎)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潮州前8個月消費品零售總額比增18%       ECFA來臨 石獅臺資企業蓄勢待發謀突破      
臺海觀瀾:福建平潭島構建兩岸首選快捷通道       寧德市茶葉前8個月出口貨值超09全年      
福建平潭島構建兩岸首選快捷通道風生水起       閩豫簽署勞務合作框架協議 建長效合作機制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