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以長江為“帶”重塑“黃金水道”

時間:2011-03-11 10: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武漢3月10日電 (記者 徐金波)近年來,正當武漢城市圈發展如火如荼、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漸入佳境之時,承擔著貫通鄂西和鄂東的傳動功能,“一肩挑兩頭”的湖北長江經濟帶,再次被投以熱切的目光。湖北省發改委副主任劉兆麟表示,該省正以長江為“帶”,重塑“黃金水道”。

  沿江經濟實力雄厚

  長江“黃金水道”是長江經濟帶的支撐和核心,在湖北長江經濟帶,密布著武漢、黃石、宜昌、荊州、鄂州、黃岡、咸寧、恩施等8個市州的48個縣市區,貫穿東西,國土面積5.4萬平方公里,佔湖北省的29%,人口占湖北省48%以上。

  目前,湖北長江經濟帶已具備較好的産業體系。農業以優質糧棉油、蔬菜和水産品為主體,農林牧漁全面發展;工業形成了以汽車、冶金、化工、裝備製造、紡織服裝、水電、建材和食品等為主的優勢産業;以電子資訊、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産業為主的新興産業;服務業以商貿、金融、物流、旅遊和資訊服務業為主。其中武漢至黃石段是湖北的冶金工業走廊;武漢至荊州段是富饒的江漢平原,以農業、輕紡工業為主;荊州至宜昌段以水電、旅遊、輕紡業為主。

  湖北長江經濟帶人文旅遊景觀時代跨度大,歷史價值高。這裡有古人類長陽人遺址,又有眾多的古三國勝跡和楚都遺址紀南城,有辛亥革命遺址起義門、閱馬場,又有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及“八七會議”會址;有以荊州古城為代表的燦爛的荊楚文化,又有著名的現代工程三峽大壩;有氣象萬千的武漢大都市風光,又有濃郁獨特的鄂西土苗族風情,還有以石首天鵝洲為代表的生態濕地風景區。大自然的滄桑變化、鬼斧神工,加上數百萬年來人類的嵌逐砌玉、涂紅抹彩以及荊楚文化源遠流長,湖北境內自然景觀和歷史遺存,比比皆是,頗具特色。

  “黃金水道”亟待升級

  儘管湖北擁有“黃金水道”優勢,但由於長江武漢至宜昌段沿線城市發育不夠,兩岸的聯動開發也有待深入,其作用一直未能充分發揮出來。湖北省“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綜合優勢,將長江經濟帶建成促進“兩圈”互動和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空間主軸、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全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典型示範區。屆時,湖北長江經濟帶生産總值將佔全省60%以上,城鎮化率達到59%。

  專家指出,湖北長江經濟帶作為連接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推動湖北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空間主軸,其開放開發有利於打破行政壁壘、市場分割和行業界限,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交流;有利於實現湖北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的聯動,縮小湖北東西部差距;有利於發揮沿江大中型城市的輻射功能,帶動周邊地區協調發展,從而推動湖北省區域協調發展。

  交通“瓶頸”逐步破除

  交通不暢是制約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最大的“瓶頸”。加快湖北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將以新一輪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建設長江中游交通運輸樞紐和物流快速大通道,加速開發“黃金水道”水運資源。

  立足於長江港口,依託長江“黃金水道”、高速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幹線,湖北省大力發展和完善多式聯運,實現多種運輸方式間的客運“零換乘”和貨運“無縫銜接”,促進長江水道與縱向、橫向出省快速通道相連接,最大限度地發揮長江綜合運輸體系的效益。

  充分利用長江水資源心,以武漢為龍頭,以沿江重點城市為支點,以長江幹流為發展主軸,大力發展産業集群,加快發展沿江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及農産品加工業,形成現代産業密集帶,把湖北長江經濟帶建成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

  根據規劃,到2015年,湖北長江經濟帶國內生産總值預期達到136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12%左右;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4.9萬元,在2008年基礎上翻一番。

  構築城鎮帶促發展

  如果把湖北長江經濟帶比喻為一條巨龍的話,武漢段是龍頭,宜昌段是龍尾,荊州段則是“龍腰”。和武漢、宜昌相比,荊州略顯薄弱,因此,提升主要節點城市的承接擴散與聚集功能,引導人口、産業和城鎮在沿岸有序集中,最終形成城鎮體系結構合理、區域協調發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興城鎮連綿帶迫在眉睫。

  新型城鎮連綿帶戰略提出,到2020年,湖北長江經濟帶城鎮化率達到65%,使湖北長江經濟帶形成一體化沿江城鎮連綿帶,躋身全國大型城市群行列。

  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湖北長江經濟帶按照“一核六點”的佈局,武漢市作為核心將進一步發揮開放開發“領頭羊”作用。與此同時,建設以宜昌、荊州為支撐的城市群,充分發揮兩個城市對湖北長江經濟帶的服務功能、輻射功能、帶動功能。以沿江中心城區縣域為核心,拓展長江兩岸城鎮空間,形成與産業佈局相適應的沿江城市連綿帶。整合沿江經濟開發區、工業園,統籌沿江城鄉發展,使沿江城市帶形成聯繫更加緊密、交流更加活躍、要素流動更加頻繁的城市經濟體。

  與此同時,有序利用水資源,控制産業不合理髮展對沿江環境造成危害。加快淘汰小造紙、小印染、小水泥、小火電等落後産能,騰出更多的環境容量和發展空間。並重視長江流域生態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力度,完善自然生態護區和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植物保護網體系。加強濕地保護,切實貫徹落實長江禁漁期制度。繼續開展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和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建立沿江綠色走廊,綜合治理水土流失。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