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要活 社會要穩:記重慶構建一體化大綜治工作格局

時間:2010-07-08 11: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重慶女子交巡警隊員在護送小朋友上車。 新華社記者 陳誠攝

  樹多了,山青了。

  初夏的重慶,綠樹成蔭,不再是酷熱難耐的“火爐”。

  令市民更愜意的是,“平安重慶”建設積數年之功也“樹大成蔭”:據國家統計局第九次全國群眾安全感入戶抽樣調查結果表明,2009年,重慶群眾安全感達到96.62%,居全國四個直轄市之首。

  經濟要活,社會要穩。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有“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之稱的直轄市重慶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面對老工業基地改造、百萬三峽大移民、城市大建設、城鄉二元結構凸顯帶來的維穩“四大難題”,重慶市決策層把平安建設作為“地基工程”,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部署中,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一體化大綜治”格局,為社會矛盾化解和社會管理創新探出一條新路。

  綜治體制創新——

  黨政主導 重心下移

  “因綜治考核排在末位,有一位縣長作了表態發言。這對我們是極大的警醒!”

  6月29日,説起今年1月8日的全市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渝中區委書記劉強記憶猶新。重慶市推出了“末位表態發言制度”,對每年綜治考核排名末位的區縣,要求黨政一把手在綜治大會上發言。對連續兩年排名末位的,追究區縣主要領導責任。

  “無論怎麼排名,總有落最後的,有些不近人情,但很管用,震動很大!”重慶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綜治委主任劉光磊説。兩年來,已經有兩個區縣負責人在全市大會上發言表態。九龍坡區委書記劉光全表示,幹部要難當,群眾才好過。綜治維穩的“第一責任”必須層層落實。

  建“內陸的開放高地”,建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建“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越是大開放大發展,面臨的社會矛盾越多,越需要切實承擔起維穩“第一責任”。重慶市把綜治維穩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由黨委政府一把手牽頭抓總,協調各方。市政府每年與區縣、市綜治成員單位一把手簽訂責任書。與此同時,重慶市嚴格實行綜治實績檔案制度,建立了一票否決、幹部考察任用和評先評優徵求綜治部門意見制度。依靠政績考核這根“指揮棒”,重慶有力地改變了黨政領導抓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中“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

  綜治工作重點在基層,弱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長期以來,基層綜治工作管理體制不順,領導責任不明,看似有人管,其實誰也不負責;基層綜治成員單位只認“條條”,不注重條塊結合,各自為政,形不成合力。

  重慶市著力推進綜治組織領導一體化,加強市、區縣、鄉鎮、村(社區)四級領導體系建設。鄉鎮增設一名政法書記,專抓綜治維穩工作,社區建立綜治工作站,配備1名綜治專幹。鄉鎮以綜治辦為平臺,整合綜治、信訪、公安、司法、安監、武裝部門等力量實行“六位一體”;村(社區)以黨組織為平臺,建立綜治工作站,整合綜治、信訪、警務、調解、治保、安監、民兵力量,實行“七位一體”。基層綜治力量信訪統一接待、矛盾糾紛聯調、治安問題聯合治理。

  群眾工作創新——

  幹部沉下去 民心回來了

  兩年來,重慶市和區縣兩級信訪總量、群眾集體陳情、群眾進京非正常陳情大幅下降,下降幅度均在25%以上。

  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繼承和創新群眾工作,是重慶市創新社會管理推進“一體化大綜治”的亮點。重慶市建立了基層黨組織密切聯繫群眾“三項制度”:基層黨組織書記每週一次接待群眾,班子成員入戶走訪群眾,群眾意見定期反饋。

  “全市每天都有1500名幹部在接訪!”劉光磊説。近兩年,重慶市組織幹部開展“三進三同”、結窮親和大下訪三項活動,了解群眾困難,化解社會矛盾。20萬幹部走訪基層,投入63.4個億解決信訪個案10.6萬件,其中90%是積案,600萬群眾直接受益。有幹部感嘆説:“幹部下去了,民意上來了,問題解決了,民心回來了。”

  重慶按照“誰實施,誰評估,誰負責”的原則, 對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決策事項進行“信訪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從源頭上預防矛盾糾紛。從2008年起,重慶著力建立多元化的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將人民調解、行業自律、行政調處、司法審判和信訪等矛盾糾紛解決形式有機結合,對接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2009年,全市共調解民間糾紛37.73萬件,調解成功率達到98%。

  抓信訪,不是“揚湯止沸”,把矛盾壓下去,而是“釜底抽薪”,實實在在解決問題。重慶市著力研究群體性訴求,把涉及600萬群眾的問題分解成20類45項信訪訴求,逐一研究解決。2008年,出臺三峽庫區淹沒徵地農轉非移民養老保險等9項惠民政策;2009年,出臺解決國企“雙解”人員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等8項政策,累計解決17項群體性信訪訴求;今年,又排查出16項涉農、涉軍、涉教等群體性訴求,力爭解決。

  治安聯防創新——

  警力沉下去 安全感上升

  2007年以來,重慶市推進“兩駐一巡”工作,城鎮每個社區、農村每5000人建一個警務室,實現一區一警或一區多警。他們規範保安力量,廣泛調動社會積極性,組織了治安協勤隊、社區巡邏隊、護村隊、護廠隊,還有龐大的平安志願者隊伍。群防群治隊伍,成為“一體化大綜治”格局不可替代的有生力量。如今,“街面有巡邏、小區有保安、社區有守護、村社有聯防”,極大地提高了預防和控制違法犯罪的能力。

  去年以來,重慶全面推行交巡警合一的新型警務模式,目前已在全市區縣設立交巡警平臺300個,配備8300名交巡警,24小時在主要路段、重要場所、重點地區實施巡邏執勤,群眾見警率大大提升,對不法分子震懾作用明顯。據統計,警務改革後,主城區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0.4%,暴力案件和多發性侵財案件同比下降29.2%和14.1%。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最需要社會呵護。今年5月以來,全市投入12億元,建立校園新型警務體制和勤務機制,區縣公安局成立校園安全保衛支隊,向全市中小學、幼兒園派駐6000名校警,配備安保幹部11000名,安裝警校聯動的視頻監控和報警系統,實現對學校及周邊動態社會全方位、全天候立體化覆蓋,提升了校園安全整體管控能力。

  打黑除惡,大快人心。去年6月,重慶開始的新一輪“打黑除惡”專項鬥爭,依法打掉了一大批涉黑涉惡團夥,剷除了一批黑惡勢力“保護傘”,解決了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治安問題。在打黑中,“嚴格依法公正辦案、群眾廣泛參與、打黑與反腐敗同步推進、涉黑資産有效處置”的做法被譽為“重慶經驗”。日前,國務委員、公安部長孟建柱盛讚重慶打黑“打得好、打得準、打得狠”。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