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構建國家新型産業基地 增量帶動結構優化創新

時間:2010-05-31 12: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本報瀋陽5月30日電 5月22日,在瀋陽新松機器人公司,20多臺為美國通用公司汽車生産線定做的“移動機器人”,正在做最後的調試。“外觀上像一部普通機械,實際上卻是高度智慧化的‘裝配工’,90%以上的國內汽車公司採用了這款機器人。”公司負責人説。

  發展新興産業,是遼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重大戰略舉措。今年以來,遼寧省委、省政府堅持以增量帶動結構優化,以創新促進産業升級,構建國家新型産業基地,促進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

  為搶佔産業制高點,年初遼寧提出重點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電子資訊、節能環保、海洋、生物育種和高技術服務業等九大類新興産業,83個重點領域,並在資金、土地、信貸等方面予以扶持。計劃到2015年,培育形成100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銷售收入逾10億元的新興高技術領軍企業。

  圍繞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遼寧挖掘存量優勢提升傳統産業技術水準,去年實施了近百個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全年攻克重大關鍵技術200項,一大批代表世界先進水準的産品誕生。今年遼寧提出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産業化,組織實施數控機床、IC裝備、機器人、光伏裝備等100項重大關鍵技術,培育國際級高技術産品50個,高新技術産品增加值增長20%以上。目前,裝備製造業企業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數量位列全國前三。

  遼寧圍繞結構調整這條主線,著力轉變縣域經濟發展方式,提出縣域經濟主要指標在3年內比2008年翻一番。2009年,遼寧44個縣的GDP平均增速高達26%,財政收入超3億元的縣從28個增加到40個;縣域經濟佔GDP比重提高了6個百分點。

  加快瀋陽經濟區一體化進程,充分發揮瀋陽特大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撫順、本溪、鐵嶺等周邊城市在産業和城市佈局上,積極向瀋陽靠攏,實現無縫對接。

  淘汰落後生産能力,力推節能減排。遼河干流多年來首次消滅劣5類水質。2009年,遼寧萬元GDP能耗下降6%,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十一五”減排任務。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讓群眾得到實惠。全省持續保持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返鄉農民工基本實現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繼續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0%和8%。

  (本報赴遼寧採訪組)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