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瞄準低碳經濟

時間:2010-01-29 09: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鄱陽湖的秀麗景色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1月28日在北京舉行新聞發佈會,請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長吳新雄介紹江西近年社會經濟發展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規劃等方面情況。吳新雄省長表示,國務院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復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翻開了江西轉變發展方式的嶄新篇章。他強調,經濟區的特色是生態,核心是發展、關鍵是轉變增長方式、目的是實行科學發展、綠色崛起。

  根據《規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包括省會南昌、瓷都景德鎮等3個城市和38個縣(市、區),面積為5.12萬平方公里;人口2006.6萬,約佔全省總人口的一半,經濟總量佔全省60%以上。

  “三區一平臺”的發展定位

  吳新雄在發佈會上表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了重點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産業,重點發展生態與低碳的農業,低碳與生態的技術、低碳與生態的工業體系,包括現代物流和現代商流以及現代旅遊業的發展。

  他説:“我們將努力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成全國乃至世界低碳與生態經濟的試驗區,生態文明與經濟文明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經濟示範區。”

  按照《規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功能定位,總的來説就是著力構建“三區一平臺”,即全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示範區、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保障區、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帶動區和國際生態經濟合作重要平臺。

  同時,圍繞“三區一平臺”的總體定位,著力構建“四大支撐體系”、重點打造“十大産業基地”,即著力構建安全可靠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調配有效的水利保障體系、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高效便捷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點建設區域性優質農産品生産基地,生態旅遊基地,光電、新能源、生物及航空産業基地,改造提升銅、鋼鐵、化工、汽車等傳統産業基地。

  江西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姚木根表示,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一個浩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開放的過程。江西省歡迎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以及外國投資者來參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建設。

  關鍵是轉變增長方式

  吳新雄説,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特色是生態,核心是發展、關鍵是轉變增長方式、目的是實行科學發展、綠色崛起。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得到國務院批准以後,實際上我們已經在著手圍繞著轉變增長方式、適應又好又快發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他表示,江西的生態環境是全省今後發展的最大優勢、最大潛力、最大財富、最大後勁。為了確保鄱陽湖“一湖清水”,江西近年來實施了多項重點工程,以求把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高度融合,保護好生態環境。

  他強調,我們還會採取3項措施:

  第一,現在江西最大的任務要發展,但是我們一定嚴格把好項目關,堅決做到三個不準,凡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項目堅決不搞,凡是黃賭毒的項目堅決不搞,凡是危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産的高危項目堅決不搞。第二個就是我們堅持生態環境的立法,通過立法增強環保意識,通過立法來強化生態環境的保護。第三,加強對市縣各級領導環保政策的考核,各級領導的政績,不僅僅表現在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對歷史負責、對生態環境負責、對地球負責、對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環境品質負責。

  地方戰略何以上升為國家戰略

  近期,山東黃河三角洲生態經濟區規劃、安徽皖江城市帶等地方規劃,都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層面的發展規劃。

  地方利益如何上升為國家利益,地方戰略又何以上升為國家的戰略呢?

  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司司長范恒山表示,國家戰略的制定主要源於兩方面的依據:一是國家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二是源於地區的實踐探索,有一部分實踐探索基於國家的戰略層面考慮,對國家整體發展有示範、實驗、帶動和輻射作用,所以把它納入到國家戰略層面。

  他表示,上世紀90年代末期起,中國陸續出臺了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等區域發展戰略。但中國地域範圍廣大、地理差別明顯,為了使這些戰略能夠更好地落到實處,産生更大的成效,近兩三年來,陸續制定了一些區域規劃和區域性的政策文件。現在公佈的這些區域規劃和區域性政策文件,決不是立於地方局部利益考慮的,它整體上體現了國家戰略需要和發揮地方的比較優勢。

  范恒山表示,下一步還會根據需要,從國家的戰略意圖出發,來選擇適宜的地區繼續推進相關規劃和政策性文件的編制和研究制定。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