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資整體上市加速 未來或將面臨整合之考

時間:2011-04-18 15:51   來源:證券日報

  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新一輪國資整合拉開了大幕。

  隨著隧道股份的復牌,在2011年初停牌的5家公司上海汽車(600104.SH)、華域汽車(600741.SH)、上海建工(600170.SH)、交運股份(600676.SH)和隧道股份已經全部公佈重組方案。

  密集重組方案的公佈也顯示了上海國資委推動改革的決心。

  而就在2011年1月12日召開的 2011年上海國資國企工作會議上,市國資委主任楊國雄明確指出,“十二五”期間上海國資系統90%的産業集團要實現整體上市或核心資産上市,産業集團90%以上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將來自主業,凈資産收益率穩定在6%以上。而到今年年底,上海經營性國資資本證券化率要在2010年的基礎上再提高5個百分點,達到35%左右,整體上市集團家數達到3家。

  毫無疑問這是個歷史性的規模。

  天時地利

  借力奧運會、開辦世博會,未來迪士尼的“安家落戶”,這一切的一切都讓上海商貿業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不斷增強。

  重組只是途徑,整合才是目標。按照過往經驗來看,上海國資委重組的大思路是全方位、開放式重組,注重注入優質資産。

  具體可歸結為四種,一是集團將優質資産注入上市公司,或者實現整體上市;經典案例有上港集團(600018.SH)、老鳳祥(600612.SH)、上海建工(600170.SH)的整合。二是集團整合産業鏈上下游,使上市公司在産業鏈上有更明確的分工;如上實醫藥、上海醫藥(601607.SH)及中西藥業的整合。三是集團剝離非主業資産,做大做強核心主業相關資産,如久事集團以及巴士股份的整合。四是控股同類型資源的整合,如東方航空(600115.SH)吸收合併ST上航、友誼股份(600827.SH)吸收百聯股份(600631.SH)。

  繼3月底虹橋商務區一期工程正式啟動後,投資總額超過120億元的重大戰略性新興産業項目也于4月2日簽約落戶臨港産業區,4月8日,中國第二個、亞洲第三個、世界第六個迪士尼主題公園——上海迪士尼項目終於破土動工,首期項目將於“十二五”期間建成開園。

  這一系列動作的背後,則是上海極力避免經濟轉型期産業“空心化”的重要舉措,加速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經濟發展藍圖正在逐步勾勒。

  4月2日下午舉行的“上海臨港産業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發佈會”簽約儀式上,中航商用飛機發動機、徐工工程機械、中船柴油機配套園、三一能源重工、映瑞光電二期等24個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項目簽約落戶臨港産業區。

  上述項目涉及航空配套、節能環保設備、新能源裝備、海洋工程、精密機床、LED晶片、智慧電網等多個領域,項目投資總額超過120億元。《上海臨港産業區"十二五"規劃綱要》確定的具體目標顯示:預計到2015年末,臨港産業區將實現新增固定資産投資500億~800億元,新增引進項目總投資超過500億元,實現工業總産值達1200億~1500億元。

  屆時,臨港産業區將基本形成以先進裝備製造業為核心、戰略性新興産業為重點的産業格局,臨港産業區也將成為未來上海佈局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的主戰場。作為上海未來經濟轉型的重要引擎之一,至2015年,上海戰略性新興産業的七大領域産值規模預計超過15000億元,實現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15%。

  然而藍圖自然美妙,但付諸於行動後往往荊棘遍佈。

  産業佈局分散面臨整合之考

  産業集團整體上市已被寫入官方文件,成為上海市國資國企改革“十二五”期間的主要目標和思路。對於上海國資而言,整體上市,整合這麼多資産,在實際操作上難度可想而知。

  有媒體統計,上海國資系統在過去五年內進行過各種注資重組的上市公司有40多家。僅2010年,就有上海建工、錦江股份等10家企業基本完成整體和核心資産上市,現金融資556億元,資産注入169億元。另有上港集團、上海醫藥等12家企業進入審批程式。上海市市屬經營性國資證券化率也從年初的25.4%提高到30.5%。

  目前上海國資具有直接控制力的72家上市公司,無論EPS的均值,還是歷年ROE的平均水準,都大幅低於A股平均水準。這背後的原因是,上海國資佈局過散、國資流動不暢、産業跨度較大、管理鏈條過長,場外仍有大量優質資産尚未注入。

  有數據顯示,48家企業集團涉及79個行業,近11%的資産分散在餐飲、造紙、木材加工、建築裝飾、塑膠製品、紡織服裝鞋帽等59個一般競爭性行業,集團相互持股現象嚴重,層級分佈複雜。

  “大集團、小上市公司” 是上海國資系統顯著的特徵。而這些都導致了整體上市的難度遠比此前的資産注入要大。另外,整體上市比如會牽涉到不良資産消化和人員安置等諸多實際問題。比如,集團整體上市後,誰來持股?對此問題,業界亦有多種考慮。

  上海國資委宣傳處處長程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對此沉默緘言。

  目前國資委在持股操作上有三種模式:國資委通過集團公司間接持有上市公司股權;國資委通過類似國新資産管理公司和上海國有資本管理公司這樣的資産管理平臺,持有上市公司股權;國資委直接持股。

  當前普遍採用的是第一種。此種持股模式也是普遍遭致詬病的一種模式。上海榮正投資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培敏表示:“上市公司的集團公司,實際上都是雞肋,有很多不良資産,既不需要進行披露,也沒有人來監督。”

  機構資金提前潛伏

  隨著上海國資整合將進入規模性操作階段,上海國資重組概念再成為股票市場最值得發掘的投資板塊,而眾多機構已提前進場。

  據上海建工2009年一季報披露,該股前十大流通股東全部為機構,合計持有3636萬股。多只基金新進。除社保基金106組合和中國人壽保險資金外,其餘8隻全部為公募基金,並且7隻為新進機構。

  其實,不僅是上海建工,上海本地股在A股的整體表現都令人刮目相看。自2009年,在迪斯尼、大浦東、世博會等題材炒作之下,上海板塊已獲得了一波波推漲。數據顯示,2009年上海板塊整體漲幅已超過100%,高出同期上證綜指漲幅近30個百分點。不過,上海國企整合的資産注入仍令眾多基金難掩熱情,2009年中報顯示,全部A股基金中有30%的基金不同程度持有上海本地股,其中10余只股票基金持有比例超過了20%。

  與眾多公募價值偏好相同,私募身影也頻繁看好重組整合。年報的披露越來越密集,私募重倉股成為了市場上關注的焦點,眾多私募明星頻頻現身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東,如澤熙投資、新價值、慧安投資等不斷曝光,成為市場矚目的對象。

  與其他題材炒作不同,這次,上海國資整合“真金白銀”的資産注入讓人備受期待。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