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港轉變發展方式 貨物吞吐量突破四億噸

時間:2011-02-09 16:16   來源:經濟日報

  廣州港積極轉變發展方式,調整港口結構,努力發揮港口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港口建設與發展取得重大成效,圓滿完成了“十一五”期間各項任務。一串數據表明瞭廣州港走過的光輝歷程:1999年,吞吐量突破1億噸;2004年,突破2億噸;2006年,突破3億噸;截至2010年12月20日,廣州港貨物吞吐量一舉突破4億噸大關,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200萬標準箱,生産規模繼續保持世界港口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廣州港作為華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主樞紐港地位。

  “十一五”期間,廣州港累計完成投資約110億元,出海航道浚深拓寬可通航10萬噸級船舶,新增生産用深水泊位15個。3.5萬噸級及以上泊位能力佔港口總能力的比例由“十五”末的40%提高到“十一五”末的52%,進一步鞏固了廣州港作為華南地區主樞紐港的地位,並逐步確立了國際集裝箱幹線港地位。“十一五”末廣州港貨物吞吐量與集裝箱吞吐量分別較“十五”期末增長61%和163%,年均增長率分別達10%和21.3%。“十一五”期間廣州港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約17.6億噸、集裝箱吞吐量5011萬TEU,分別是“十五”期的2倍和3.4倍。近年來,廣州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大對港航業的扶持力度,出臺了《關於加快廣州港發展的意見》,在建設現代産業體系的決策和總體部署中提出確立港口經濟的戰略地位。廣州港務局和廣州港集團有限公司等港口企業齊心協力,抓住這一歷史機遇,以轉變港口經濟發展方式為工作重心,以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為工作目標,以科學規劃港口佈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臨港産業發展、推進港口資訊系統建設和優化港航發展環境等為具體工作措施,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嚴重影響,貨物吞吐量始終保持增長。

  隨著廣州市委、市政府扶持發展港口經濟的力度不斷加大,吸引了國際著名集裝箱班輪公司和大型物流企業在廣州設立區域總部並開展業務,馬士基、新加坡港務集團等一批國際航運、物流企業直接投資參與港口建設經營。目前,廣州港與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50多個港口有海運貿易往來,與國際14個港口締結友好港,開闢了歐洲、北美、大洋洲、紅海、東南亞等外貿直航航線31條,世界十大集裝箱班輪公司均在廣州港開闢班輪航線。

  廣州港務局局長常敏指出,廣州港今後將以建設國際航運中心作為工作的主線,進一步優化港口結構,在積極發展集裝箱幹線運輸和大宗散貨運輸的同時,將大力發展遊船、遊艇等港口休閒産業,促進港口健康快速發展。“十二五”期間,廣州港將繼續重點開發南沙港區和出海航道,優化港口結構,積極推進港口經濟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現代航運服務業和港口現代物流業,向全面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目標邁進。預計“十二五”期間廣州港將投資約200億元,新增集裝箱、煤礦、糧食、石化等專業化深水泊位20個,新增通過能力1.5億噸,港口綜合通過能力突破3億噸。3.5萬噸級及以上泊位能力佔港口總能力的比例將達72%左右。到2015年,廣州港口(含內河港)貨物吞吐量預計達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800萬標準箱。

  廣州港集團是廣州港的龍頭企業。“十一五”期間,廣州港集團進一步加快推進新港區專業碼頭的建設和老舊港區的挖潛改造及結構調整。一是全力推進南沙港區集裝箱、滾裝汽車、油品碼頭的建設;二是對珠江東岸黃埔、新沙港區老碼頭進行結構調整,實施煤炭、糧食、集裝箱等擴能改造工程;三是對位於中心城區的內港區碼頭進行轉型改造。目前已建成投産南沙港區一期、二期工程、南沙汽車碼頭、港發石化碼頭和小虎石化碼頭,共有萬噸級以上泊位17個;在建項目有南沙糧食與通用碼頭工程,其中2個泊位在2010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了新沙、西基煤炭泊位系統改造、新港散糧泊位改造工程和黃埔集裝箱碼頭改造工程;對內港區實施轉型開發,將位於中心城區的太古倉、大板倉碼頭改造為頗具特色的文化創意産業園。

  通過建設改造,新增碼頭通過能力1.2億噸,其中集裝箱吞吐能力800萬TEU,滾裝汽車33萬輛,為廣州港集團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能力保證。目前,集團公司擁有生産性泊位132個,萬噸級以上泊位49個,係纜浮筒泊位13個,萬噸級裝卸錨地19個。

  點評:廣州港從實際出發,轉變發展方式緊緊圍繞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目標,大力發展港口現代物流業和現代航運服務業,推動航運交易、航運資訊、總部經濟、遊艇産業、航運金融等現代航運服務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