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引領珠三角“軟城市化”新趨向

時間:2011-01-21 10:57   來源:新華網

  執政理念民生化、空間佈局生態化、城市生活人文化、經濟結構“軟性化”——這一悄然發生的偉大變革,正在開啟珠三角轉變城市發展理念的新時代。

  “軟城市化”這個全新理念的提出,描述了南中國沿海地帶城市化的新趨向,反映了以廣州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正以“幸福廣東”為目標,發展理念開始産生轉折性變化。

  開啟“軟城市化”時代

  2010年,廣州入選由《瞭望東方週刊》採用中國城市幸福感評價體系評出的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在“十二五”開局之際,廣州老城的蛻變給珠三角城市群發展提供了借鑒。

  沿著廣州荔灣區上下九步行街往西,上世紀90年代由於臟臭被迫深埋地下的荔枝灣涌不久前重見天日,將沿線仁威廟、文塔等10余個古跡連綴成一條遊覽線路。古色古香的遊船在綠榕的根須、石拱橋的倒影間行駛,遊人可以望見整飭一新的居民區和小廣場上怡然拉著二胡輕唱粵曲的老人。

  這裡原來是一條用來掩蓋臭涌的嘈雜馬路。荔灣區提出打造“文化荔灣”“低碳荔灣”“智慧荔灣”“幸福荔灣”的目標後,區域內“軟城市化”和城市轉型便拉開了序幕。

  荔灣區委書記周亞偉説,“四個荔灣”實際上是圍繞民生、幸福,重新構架城市空間,佈局城市産業,標誌著荔灣在新形勢下城市發展理念和方式的一種轉型,同時也意味著荔灣城市文化的重建和城市軟體結構的重建。

  ——2009年至2010年10月,荔灣區完成39條河涌的截污,河涌清淤總量達58萬立方米。同時,約有67公里的河涌堤岸完成了綜合整治,綠化整治面積達70萬平方米。

  ——2006年至2010年10月,荔灣區改造危房、破房63.52萬平方米,拆遷騰出的地塊大多用於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共新增開放式城市公共空間18萬多平方米。

  ——2006年至2010年10月間,荔灣區投入超過14億元,整理文化元素、修繕文化遺存、保護城市記憶、建設特色商業文化街區。陳家祠、沙面、上下九步行街、聚龍村古村落等的面貌為之一新。

  ——2006年至2010年10月間,荔灣“退二進三”,從向工業要生産力轉向向文化、服務要生産力,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産業和生産性服務業,在經濟結構上迅速“變軟”,舊廠房變身設計室,舊倉庫成了網上交易場,以白鵝潭為中心的濱水創意産業帶、以中心老城區為依託的“廣州設計港”初具規模。

  “執政理念民生化、空間佈局生態化、城市生活人文化、經濟結構‘軟性化’,這是荔灣‘軟城市化’的核心,也是整個廣州轉型的重要特徵。”中山大學學者藺志強説。

  求治“大城市化病”

  荔灣區的變化是廣州巨變的縮影。“‘迎接亞運會,創造新生活’,從賽事角度看,亞運會是終點;從城市角度看,新生活是起點。創造新生活,發展方式要變;建設幸福廣州,我們的執政理念要變。”廣州市市長萬慶良對記者説。

  雲山珠水旁的廣州在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城市急劇擴張后,與國內不少城市一樣,也出現了環境品質下降、人文氣息減弱、交通擁堵、公共服務不足等工業化、城市化病症。

  産業轉移、勞動力轉移、節能減排、大力發展文化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城市中軸線大調整、推行公共服務均等化、整頓治安、治理珠江……廣東省提出廣州要建成引領廣東科學發展的“首善之區”。亞運會在廣州的舉行,提供了一個天賜良機。迎接亞運會的6年就是廣州下大力氣積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城市轉型的6年。

  “關鍵是城市化思路和方向的根本性轉變,不再是工業至上、GDP優先。廣州人的幸福感要來源於這個城市的內在精神、內在文化。我們正在通過重建産業、重建城市文化,形成城市的核心競爭力的軟實力。”廣州市委書記張廣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2010年前11個月的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97.7%;過去兩年新建污水處理能力相當於歷史形成的污水處理能力之和……廣州的人居環境正在出現前所未有的大變。與此同時,網路問政、預算公開等舉措正在推動廣州朝著一個嶄新的方向發展。

  “這幾年廣州變化特別大,我們在這裡生活的舒適感提高了。”廣州市民袁璟説。

  在廣東省委近日舉行的全體會議上,來自廣東各地的幹部在參觀考察廣州後表示,廣州“到2010年一大變”和“天更藍、水更清、路更暢、房更靚、城更美”等目標已基本實現。

  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發佈了“2010年度廣州個人生活感受公眾評價”,結果顯示,廣州受訪市民對於個人生活狀況的可接受度達八成五。與此相關的另一項調查則顯示,94.2%的市民願意留居廣州。

  展現變革的力量

  2011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廣東省委全會所作的施政報告中,40次提及“幸福”,要求擺脫“唯GDP”的政績觀,建設“幸福廣東”,推動廣東科學發展再上新臺階。

  廣州的突破性變化在廣東引發了強烈帶動效應。深圳市主要領導稱,學習廣州經驗,深圳將在辦賽事、辦城市、惠民生、促轉型上有新的動作。佛山市主要領導表示,“十二五”時期要闊步走進“民富市強幸福佛山”。

  在廣東,一條綿延2000多公里的綠道已經貫通珠三角。在有形的綠道上,百姓們騎著單車享受生活的閒暇;而在無形的“政務綠道”上,“網路問政”在全省範圍內推開,百姓打分在一些地方成為衡量公務員業績的重要依據……

  一系列舉措表明,廣東對城市化的目標評估發生了由“硬”向“軟”的轉變。城市決策者和管理者將發現,在未來的城市競爭跑道上,決定輸贏的絕不是樓層的高低,而是創新能力的高低;絕不是樓宇有多少、人口有多少,而是這個城市的幸福指數;絕不是人的需求的壓倒性存在,而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如果説新政績觀的話,那一定是經濟快速發展與民生福祉的高度統一。這一理念的變化,對廣東,特別是經濟高度發達的珠三角區域意味著主要城市將會對産業、空間、執政文化進行持續調整,一個更為注重人居、文化、公共平臺、民意評價等城市軟性結構的新城市化時代正在開啟。”暨南大學經濟學者杜金岷説。

  從這一趨向中,專業的智庫機構發現,從珠三角往北,穿越長三角、日本列島、朝鮮半島,至堪察加半島;從珠三角往南,過雷州半島、海南島,直抵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亞洲乃至世界的經濟能量正向這條“財富軸”集聚。珠三角城市化變局將對這一經濟能量的運動産生深遠影響,將進一步推動經濟能量在粵港澳區域的集聚。

  “幸福廣東”已從廣州雲山珠水間起航。當變革的進程達到新的高度後,粵港澳區域將會集聚更多的能量。(記者楊春南、蔡國兆、王凱蕾)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