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振興規劃將啟 426家公司構築全新區域版圖

時間:2010-09-19 14:24   來源:證券日報

  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出於金融危機之後我國全新的宏觀考慮,區域振興規劃的頻繁出臺。有關數據顯示,去年我國一共批復了珠江三角洲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江蘇沿海地區、關中-天水經濟區、中部地區崛起、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海南國際旅遊島等11個區域振興規劃,幾乎是之前4年的總和。

  最新版《規劃》提出要完善定期會商制度,繼續完善上海、江蘇、浙江的兩省一市“省市長”定期協商會議機制,充分發揮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市長峰會的作用,充分發揮現有滬蘇浙經濟合作與發展座談會等合作機製作用,推進落實三方共同明確的有關合作,完善長三角合作的制度建設。

  經濟地位舉足輕重

  新年伊始,我國區域振興規劃又傳利好,《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已經上報國務院審議,即將出臺。分析人士指出,前期已批復的區域振興規劃在經濟振興上取得了積極效果的同時,也極大提升和盤活了我國證券市場上市公司的區域版圖。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從全國經濟的地位,還是證券市值的佔比,長江三角區域都具有絕對的龍頭優勢,因此長三角區域規劃的出臺,將開啟A股市場區域板塊的新時代。

  長江三角洲經濟區是指由滬、蘇、浙三省市中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揚州、南通、鎮江、湖州、寧波、紹興、舟山、溫州、嘉興、常州等16個地級以上城市組成的區域。長三角的崛起是在珠三角之後,20世紀90年代初,以浦東開發為龍頭,以集體經濟和私營經濟為主的“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相伴隨,帶動整個長三角地區上了一個新臺階。上海作為長三角的核心城市,成為國內外投資者關注的熱土,特別是跨國資本正大舉向長三角地區轉移,身處中心的上海市日益發展成為大公司、大銀行總部和研發中心的所在地,並加快朝向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四大中心邁進。對周邊城市起到了較強的輻射和拉動作用。

  從兩省一市的經濟發展狀況看,前三季度,江蘇省生産總值(GDP)為23915.2億元,同比增長11.7%,佔各省市GDP排名第三名;浙江實現生産總值為1582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7%,佔各省市GDP排名第四名;上海市生産總值為10214.8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1%,佔各省市GDP排名第七名。兩省一市的前三季度GDP總計達49958億元,佔全國同期生産總值的22.94%。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區域經濟區正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躍升至國家戰略層面,而此舉的意圖不僅是要使中國區域經濟戰略佈局“全面開花”,從更深層次來説,也是在試圖扭轉中國過度依賴外貿的外向型發展模式,向多元化發展。《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綱要》的即將公佈,意味著中國新一輪的區域改革試驗也由此進入到一個深化的階段。

  市場版圖全面盤活

  從兩省一市的證券化程度看,據《證券日報》市場研究中心和WIND數據統計顯示,目前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家數(A股)為1722家,流通總市值達到145632億元。其中,上海本地上市公司家數為161家,流通市值為20281億元;浙江省上市公司家數為139家,流通市值為4700億元;江蘇省上市公司家數為126家,流通市值為5122億元。整體來看,兩省一市上市公司家數為426家,總流通市值達到30103億元,兩項分別佔上市A股的24.74%和20.67%。由此可見,以兩省一市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上市公司,在我國資本市場的地位舉足輕重。

  觀察長三角上市公司,會發現很多的“第一”。有曾經名列“A股第一高價股”的中國船舶;有國內最大鋼鐵上市企業寶鋼股份;有國內最大規模的汽車上市企業上海汽車。

  據介紹,由於地緣因素,長三角資源型企業較少而製造型企業優勢比較明顯,自主創新型企業較多;隨著産業結構的不斷調整,金融、物流等服務型企業的發展提速,産業結構將呈現“三、二、一”的發展格局。

  這一格局在長三角上市公司的行業分佈上得到了體現。除了傳統産業機械設備(29家)、紡織服裝(16家),資訊服務和設備、醫藥等新興産業的上市公司家數較多,兩大領域的公司數分別達到25家和27家。而作為第三産業的建材、商貿、房地産等上市公司近年明顯增多,分別達到18家、26家和26家。

  長三角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當然離不開金融業的帶動。長三角目前擁有9家金融類上市公司。這9家公司範圍較廣,涵蓋銀行、證券、信託、保險等領域,從而為長三角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如上海的交通銀行、海通證券、中國太保、浦發銀行,江蘇的南京銀行、浙江的寧波銀行等,快速發展備受外界關注。

  由於低端生産企業密集、土地資源捉襟見肘,加之勞動力成本顯著提高,長三角製造業轉型成為必然。東吳證券認為,長三角製造業上市公司中,以傳統行業的公司居多,它們的轉型將主要以提高技術含量、發展完善産業鏈及服務渠道為突破口。作為轉型的代表,東方市場的發展軌跡非常説明問題。

  長三角經濟研究專家指出,在打造現代製造業方面,靈活性高、産業能級高的産業備受推崇。這方面的典型是申能股份、復星醫藥等老牌製造型企業,它們通過開發新能源,推行行業整合等方式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國際化程度,以實現業績快速增長。

  最後是電視、廣播、出版業、創意産業等面向民生的服務行業。面向民生的服務業側重於向公眾提供物質消費服務;以新業態和新的服務方式來創造需求,引導消費;以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産和生活服務,指導民生。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政策規劃措施的逐步規劃落實,相關長三角上市公司如中視傳媒、陸家嘴、東方明珠、百聯股份等長期發展前景都值得期待。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