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情投”珠三角“意合” 共同深化區域合作

時間:2010-09-13 09:30   來源:證券日報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年來,本著銳意改革,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率先進行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在我國實現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深圳作為我國的經濟特區,在往後的經濟發展和科學發展中都背負著重大的使命。因此,除了自身的産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還要深入推進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深化深港合作、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

  深港情深

  “港鐵將投資60億元建設深圳軌道4號線”、“深港聯合招商的重大高新技術項目在港揭幕”、“符合條件的深戶居民可申請赴港‘一簽多行’”……林林總總深港的建設項目、優惠政策,證明了深港之間的“感情”已是日月可鑒了。

  1997年香港回歸、2004年《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實施、2010年《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簽訂,讓深港的感情一次又一次升溫。30年過去了,無論是供水、供電、提供鮮活食品和水果蔬菜這些日常生活方面的聯繫,還是口岸、交通、航運、旅遊、購物等基礎性經濟的緊密聯繫,抑或是近年來兩地政府間開展的一系列合作項目,“深港合作”的影跡和烙印無處不在,早已深深融入了兩地人們的生活之中。

  據香港商報報道,香港入境處多年來為深港兩地居民往來提供通關便利,與內地邊防合作下,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後,陸路管制站由2個增至7個,水路管制站由1個增至3個;隨科技帶來的便捷,過關手續更為簡化,港人由毋須填寫出入境申報表,到用“e道”出入境。

  據了解,為了讓大量訪港旅客更快通關,內地當局在2012年將分段發出新式電子通行證,即電子雙程證,證內載有持證人赴港簽注及個人數據的電腦晶片;而香港入境處正研發新款“e道”配合,預計措施涉及約2.7億元,將提升電腦系統、增購約560部小型列印機安裝于各口岸入境櫃位,持電子雙程證、一年訪港3次或以上的經常訪港內地旅客,登記後可以透過新款e道過關,並會取得註明逗留期限及條件的標簽,入境處期望2012年可以落實推行,預計屆時過關只需約10秒。

  近年來,深港兩地政府成立了“港深邊界區發展聯合專責小組”,負責統籌與加快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的規劃及發展研究工作,並確立了雙方“共同研究、共同開發”的原則。

  這些措施和項目,都為來深建設的香港企業和投資者提供了方便和順暢的通道,更堅定了共同構建“深港都市圈”的目標,為推進創新和科技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貫徹了《深圳市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實施方案》。

  人才流動是基礎

  廣東珠三角地區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惠州、肇慶9個城市,面積約4萬平方公里,人口4200萬,經濟總量約佔全國10%。2008年,國家頒布《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今年8月,廣東省政府正式公佈珠三角“五個一體化”規劃,這“五個一體化”是為貫徹《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重要專項規劃。

  規劃提出,廣東將在珠三角9市積極推進一系列資訊服務資費改革。

  通信資費方面,2010年年底前,調整各市行動電話價格差異較大的預付費資費套餐。2012年1月前,取消廣佛之間的行動電話長途和漫遊資費,將各經濟圈內的固定電話通話費調整為區間通話費水準,爭取實現廣佛、珠中江和深莞惠通信資費一體化。2015年1月前,完全取消珠三角地區之間的行動電話長途和漫遊資費,將固定電話長途通話費調整為區間通話費水準,實現珠三角通信資費一體化。

  根據規劃,到2020年珠三角9市今後將享受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體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業保障、醫療保障、生態與環境和現代服務業等十大一體化基本公共服務。

  這些措施都對珠三角的人才建設起了重大既支援作用,增強了人才和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性,更為珠三角科技文化和經濟發展的再次起飛打下了基礎。(記者 莊少文 肖林秀 何靈雯)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