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源不足“制糖”轉“煉糖” 珠三角糖業艱難變身

時間:2010-05-24 09:06   來源:廣州日報

  因為無蔗可榨而關門的絕非只是平沙糖廠,十年前整個珠三角有21家制糖廠,如今僅剩鬥門乾務糖廠在獨撐大局,另外江門地區尚有兩家小糖廠也在艱難維持著這一珠三角傳統行業。

  廣東省糖業協會理事長劉漢德日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坦言,“珠三角榨糖企業遲早要退出歷史舞臺”,但是,珠三角傳統的制糖基地將“力爭轉型為煉糖基地”。

  蔗源不足

  珠三角僅余三家制糖廠

  目前珠三角地區仍保持開榨的最大規模糖廠是鬥門的乾務糖廠,另外兩家糖廠均在江門地區,一家是臺山海晏華僑農場糖廠,另一家則是恩平鰲峰糖廠,其他糖廠或停産或變成以原糖為原料進行煉糖加工。

  乾務糖廠總經理黎偉力介紹説,剛剛結束的這個榨季,榨甘蔗不到12萬噸,而該廠滿負荷生産一個榨季可加工甘蔗20萬噸。下榨季日子更不好過,估計僅有8萬噸甘蔗可榨。

  江門糖廠同樣面臨蔗源不足的困境。江門曾是珠三角主要的産蔗區,甘蔗年産量最高達200多萬噸,供應周邊20多間榨糖廠。如今恩平甘蔗尚不能滿足本地一家糖廠的需求。“今年開榨不到3個月,只榨了約4萬噸甘蔗。”恩平鰲峰糖廠何廠長説。

  六年後或難吃珠三角蔗糖

  甘蔗種植面積銳減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土地減少;傳統的甘蔗種植附加值較低。

  為提高農戶的積極性,糖廠與他們簽訂收購保底價,“現在簽的明年保底價是330元/噸,若糖價漲了,甘蔗收購價格還得漲,糖價跌了我不能低於保底價,現在是求著他們種。”黎偉力説。“除了蔗源不足讓人犯愁,蔗糖的銷路倒是不用愁。”黎偉力説。

  “按目前的情形,珠三角榨糖企業遲早要退出歷史舞臺”,中國糖協副理事長、廣東省糖協理事長劉漢德説,而這一點,黎偉力也絲毫不含糊,“我們都計劃好了,估計還撐六年”。

  資金鏈斷

  曾成功轉型的順德糖廠告別糖業

  糖廠停制蔗糖後,少數糖廠引進煉糖設備,試圖從制糖向煉糖變身,珠三角先後有6家糖廠在停止制糖後改為以進口原糖和國家儲備糖為原料加工煉製白砂糖,如東糖集團、順德糖廠、中山糖廠、廣州華僑糖廠等,年加工原糖能力約230萬噸,珠三角成為全國最主要的煉糖基地。

  順德糖廠是中國第一家機械化糖廠,也是珠三角最早實現制糖向煉糖變身的糖廠。

  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該廠就引入煉糖生産線,開始甘蔗制糖和加工煉製進口原糖兩條腿走路。上世紀90年代初該廠産值首次突破億元大關,翻煉原糖的成功彌補了甘蔗産量銳減帶來的損失。

  環保問題是停業導火索

  但是,曾經風光的順德糖廠也逃脫不了告別糖業的命運。該廠老職工羅先生和60多名工友近日正式與東家解除合同,領到一筆“遣散費”。

  前年順德糖廠裏的三支高聳煙囪中,60米和80米高的2支煙囪,經環保部門的排污驗收組全票通過決定永久關停。

  羅先生告訴記者,2008年,雖然企業還是接到可觀的煉糖訂單,但是老闆為了擴大經營在外面投資的項目,抽走了大量的資金,讓煉糖的資金鏈出現斷層,不得不放棄訂單;從那一年起,風風光光的煉糖廠開始停産。

  糖業也要參與國際競爭

  業界聲音

  “隨著珠三角甘蔗的銳減,廣東的制糖基地開始移向湛江;全國的制糖基地移向廣西、雲南。”劉漢德表示:“珠三角傳統的制糖基地力爭成功轉型為煉糖基地。”

  劉漢德介紹,目前珠三角煉糖能力近200萬噸/年,但近年來每年加工量不足20萬噸,設備利用率僅10%。不少煉糖企業多年沒有加工原糖,設備殘舊,技術骨幹流失嚴重。

  目前的問題是,大多煉糖廠僅靠國內進口糖的加工,近幾年國內糖缺口不大,進口原糖加工量有限;多數煉糖企業“等米下鍋”,沒有參加國際糖業大迴圈。因此,珠三角糖業必鬚髮展外向型糖業經濟,參與國際糖業貿易,使設備利用率常年達到70%。利用國際原糖、白糖期貨進行對衝,尋找原糖常年加工的利潤空間。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