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運“磁場”東移 世界級“東方大港”藍圖初構

時間:2010-04-19 09:3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上世紀初,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在上海寫下了他所繪製的復興藍圖《建國方略》,其間提出以“新黃浦灘”為基地建設“東方大港”的設想。而當時上海港口發展的重心長期在黃浦江左岸的十六鋪、外灘到蘇州河一帶,右岸仍是一派阡陌農田。

  近一個世紀過去,隨著現代化船舶的發展,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迅猛進程,上海的“航運磁場”已漸漸從早期的黃浦江內港向東遷移。國務院去年發佈關於上海建設國際金融、航運兩個中心的實施意見,令浦東名正言順地成為上海“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航運中心”的主戰場,世界級“東方大港”之夢,終於在時代催生中走向真實。

  2009年4月,原南匯區域併入浦東新區,浦東版圖大大擴容,更令人關注的是,原南匯區域和浦東區域的航運資源由此構築整合、升級的新機遇。上海綜合保稅區管委會于2009年11月宣告成立,在東海沿岸100多公里黃金岸線上,由北向南分佈著外高橋港、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空港、洋山港和外高橋保稅區、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以及洋山保稅港區,形成了中國國內要素稟賦最為集中的“三港三區”格局,成為中國內地市場準入開放、功能特色鮮明、海關監管先進,外匯政策優先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數據顯示,2008年洋山港和外高橋港的集裝箱吞吐量綜合達到2361.5萬標箱,浦東國際機場貨郵吞吐量達到263萬噸,兩項數據都位居世界第三。業內專家認為,在大浦東版圖下,洋山港和外高橋港的互動協調將更加密切,“三港三區”的政策先行先試將更為活躍,將極大促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三港三區功能更豐富、成本更低廉、運作更順暢,將實現1+1+1>3的放大效應。”

  新的歷史發展機遇下,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發展的軟、硬瓶頸將紛紛突破,一個現代化的東方大港呼之欲出。

  今年3月,歷經12載、總投資約150多億元人民幣的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完成,長江口12.5米深水航道的開通打破了長期制約上海港的通航瓶頸,長江口黃金水道的航運潛能蓄勢待發。而航運的“軟體”配套上,浦東新區區長姜樑表示,新階段突破點之一就是離岸金融和離岸貿易的探索,“我相信十二五期間一旦突破,航運中心就不是現在集裝箱或者貨郵吞吐量上的物流概念,它將會産生航運中心真正意義上的功能。”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