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去年每人平均GDP增速低於GDP約1個百分點

時間:2010-01-06 08:31   來源:廣州日報

  是結構調整成果集中體現

  去年每人平均GDP增速低於GDP約1個百分點

  把保增長與調結構結合起來,積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結構調整是去年經濟工作的最大亮點。去年全省每人平均GDP增速比GDP增速大約低1個百分點,改革開放以來尚屬首次,這是結構調整成果的集中體現。

  ——結構調整。這是今年經濟工作的主線。要加大産業結構、消費結構、分配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等調整力度,加快建設現代産業體系,推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在結構優化的基礎上加快發展。

  ——汪洋

  不主動調整經濟發展結構,就要面臨“被調整”的命運!昨天,省委十屆六次全會上,汪洋書記所作的常委會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的結構調整、産業升級,再次成為會場內外關注的焦點。

  廣東省副省長宋海在參加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第一組分組討論時表示,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不主動調整經濟發展結構,就要“被調整”。

  自主創新:目標鎖定産業化

  廣州市委常委、廣州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蘿崗區委書記薛曉峰説,汪洋書記的報告站得高,看得遠,很務實,用了“三個結合”對“三促進一保持”做了高度概括。對於自主創新,報告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是一般的提,而是把目標鎖定在自主創新産業化,這是對自主創新目標的進一步深化。

  薛曉峰表示,“雙提升”是珠三角産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也是當務之急。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在金融危機中受衝擊較大,而自主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則獲益更多。

  “以前加工製造可謂是産業鏈‘四肢’,現在我們把‘頭腦’和‘心臟’都引進了,在現有的土地和産業上作出更多的增量,使得開發區土地的單位産出量更高。”

  薛曉峰説,去年廣州經濟技術開放區GDP、稅收和工業增加值率等六項指標位居全國第一,實現同統計口徑增長23%,實現了彎道超越。廣州高新區在全國54個高新區中雖然進步較快,去年進入了全國前六位,但是仍有一定的差距。接下來要大力整合分散在六個行政區的高新科技園區,把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做大做強,把自主創新産業做大做強,進一步提升廣州高新區的競爭力。此外,經過八輪的談判,中新知識城項目已經具備了簽約的條件,近期可以著手簽約。早簽約早報批,爭取早日將知識城建設上升到國家層面。

  轉變舊模式搶佔制高點

  越秀區委書記貢兒珍表示,轉變舊的發展模式,搶佔未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對於越秀這樣的中心城區來説有很強的指導性。民生方面,要以百倍的精力,把老百姓關心的問題解決好。社會管理體制方面,要大膽實踐探索,完善新的體制機制,暢通群眾訴求表達的渠道。

  為傳統産業換上“新衣”

  花都區委書記潘瀟則認為,為傳統産業建立新的發展平臺也是調整結構的具體舉措,比如花都對於傳統的珠寶産業,與迪拜等地合作,在新白雲機場附近打造了一個面向全球的交易平臺,將傳統意義上作為第二産業的珠寶製造業變為作為第三産業的高端的珠寶交易業。

  調結構我們要堅持下去

  番禺區委書記譚應華説,去年番禺GDP的增長大約可以達到12%,一般預算財政收入增長16%,農民收入增長平均達到13%,接近13000元。

  同時,去年除了大項目的進駐以外,很注意科技附加值。“騰籠換鳥”的舉措雖然時間短,但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去年番禺一共搞了39個“騰籠換鳥”的項目,總投資70多億,這些項目的原産業涉及的用地達700多畝。“我們原來有個賣建築石材的市場,現在改成了創意園,第一期投資了四個億,創意園的檔次非常高,目前正在進行國外的招商。調結構不是一兩年的事情,我們要堅持做下去。汪洋書記報告中督辦的力度也很大,只要大力抓落實,産業結構調整對於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會日益凸顯。”

  各方熱議汪洋報告

  集聚創新資源

  推動深港合作

  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長王榮説,2009年,深圳的高新技術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産值的近一半。深圳的專利申請量2.6萬件、專利授權2.2萬件、發明專利授權7千多件,都居國內大中城市的首位。

  今年,深圳要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水準。第一是借助載體,夯實基礎。要進一步發揮華大基因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和華為、中興等企業的科研優勢。第二是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集聚創新資源。第三是推動深港合作,建立區域創新體系。

  生態保護擺在

  經濟發展前面

  梅州市委書記劉日知:突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對梅州而言,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走綠色崛起之路。綠色崛起,是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經濟崛起為核心,以宜居帶動宜業、宜業提升宜居為突破口,以建設廣東的生態、文化、平安名城和綠色現代産業基地為目標定位。其中,把生態保護擺在經濟發展的前面,把宜居擺在宜業前面,實際上就是把環境建設擺在經濟建設的前面。

  文化體制改革

  今年開始攻堅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廣東省廣播電影電視局局長楊健説,文化體制改革在2010年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

  第一,推進文化産業發展,離不開文化産品向地方傾斜。今年,要全面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採用地面無線、直播衛星和有線網路等方式,擴大對農村廣播電視的有效覆蓋。

  第二,加快發展文化産業。

  第三,必須打造強有力的文化品牌。(記者楊明、黃蓉芳、劉海健)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