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突圍路線

時間:2010-04-21 14:08   來源:解放網-解放日報

  去年聲音漸弱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如今又在上海熱鬧起來。僅四月份,先是華夏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部上海分部成立, “接力貸”、 “聯保聯貸”等市場新産品同時亮相,緊接著浦發銀行聯動PE、 VC做成了一批股權質押貸款。

  光大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趙雷表示,儘管貸款總額度較去年有所減少,但仍將保留60%額度給予中小企業,同比上升10%。然而,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並非只有銀行一條路。在日前由上海銀監局等單位聯合舉辦的上海銀行業送金融服務進園區活動論壇上,政府、銀行對上海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突圍路線進行了一次梳理和探討。

  楊浦模式:政府搭融資平臺

  通過園區搭建融資平臺是一種通行做法,這一做法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作為全國五種模式之一的楊浦區最有代表性。上海市科委、楊浦區政府和復旦大學三家發起成立了楊浦科創中心,從初創到成熟,按照不同階段針對性服務。對於初創階段企業,楊浦創業中心和復旦大學合作,創立了 “大學+基金會”的模式,由大學負責創業教育挑選項目,由創業中心負責具體的投資和培育工作。目前已有79家企業獲得了創業基金983萬元的支援。

  企業進入成長階段,楊浦科創中心推出了 “孵化資金+統借返還”模式。中心內部撥資金,累積為企業提供了5300多萬元孵化資金貸款。同時,中心和區財政建立起統借返還的委託貸款。從2005年到2008年之間,為園區企業提供了2.62億元的融資支援。中心還跟相關的銀行和區擔保中心合作設立了200萬元到500萬元的徵信貸款,放大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杠桿。在此基礎上, 2009年創業中心出資2000萬元以主發起人身份成立了楊浦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

  截至目前,楊浦創業中心為企業提供貸款170多筆,貸款額度2.7億元,服務企業110多家,其中50萬元以下的小額貸款有70多筆。此外,創業中心和區智慧財産權局、財政局等相關部門研究開展了智慧財産權質押試點工作。現在已經為園區兩家企業進行了智慧財産權的質押放貸。

  跨過成長階段之後,中小企業進入爆發增長,資金需求更大。因此楊浦科創中心積極尋求各種融資方式,促進大企業的並購。 2009年,科創中心作為主發起人,成立了註冊資本為1億元的投資公司,這也是全國科技部唯一支援的孵化企業的試點單位。華亭公司受益於投資公司,2003年公司凈資産只有100多萬元, 2009年審計報告上的凈資産就已經超過1億元。目前,該公司在創業板上擬發行1000萬股,已于日前進入網上申購階段。

  銀行創新:跳出擔保和抵押

  我國目前的融資實踐,銀行這一間接融資渠道仍然是諸多中小企業的首選。按照銀行傳統的貸款邏輯,擔保和抵押必然是中小企業融資的瓶頸。銀行業在不斷嘗試,積極探尋另類的解決途徑,提供多種 “曲線救國”的方式。

  高科技中小企業的 “智慧財産權”正成為銀行開發融資産品的新土壤。上海銀行與浦東生産力促進中心、浦東智慧財産權局合作,針對成長型科技小企業實際現金流狀況和不動産抵押稀缺,創立了 “科技企業智慧財産權質押貸款”試點,科技企業可以自己的專利、商標、藥證、版權等無形資産為標的物申請貸款。

  “智慧財産權融資”目前已在浦東全面推開,單戶貸款上限也已經增加到200萬元,期限最長可達3年。威特力焊接設備公司擁有多項專利證書和高新技術成果轉化證書等無形資産,但苦於缺乏抵押實物,遲遲得不到銀行垂青。浦東智慧財産權局對其無形資産進行了估值,上海銀行則為其提供了1年期限的100萬元貸款。

  工行上海市分行把目光投向了有著比較穩定上下游客戶的中小企業群體。銀行根據大企業給這些小企業開具的發票,按比例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額度。上海贏驕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日前就通過 “發票融資”順利拿到了貸款。華夏銀行也在 “供應鏈”融資上大做文章。針對客戶頻繁的貨物流轉,華夏銀行與供應商、中小經銷商和物流機構達成多方協議,供應商發貨到銀行指定物流機構並承擔回購義務,銀行和物流機構對貨物進行嚴格控制,中小經銷商按照經營情況取得貸款,購得貨物。

  在破除擔保、抵押禁錮的路上還有走得更徹底的。寧波銀行上海分行推出的 “透易融”,主要解決客戶正常經營中的臨時資金支付需求,信貸額度最高可達50萬元。無抵押資産讓無擔保條件,甚至沒有自主智慧財産權、 “一無所有”的小企業也能獲得融資。小企業獲得 “透易融”額度後,可以隨時使用透支資金而無需提前通知銀行,當存款賬戶餘額不足以對外支付時,超過存款賬戶餘額部分視同透支申請。同時,一年內企業可迴圈使用該額度,如果在24小時內還款,連利息都可以省去,新華社將其稱為 “企業信用卡”似的融資。

  銀行的努力值得肯定。不過,細細觀察銀行的創新産品,彼此之間有著極高的相似度。江蘇銀行某高管坦言,目前銀行創新的瓶頸在於金融創新的同質化,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缺少對創新的智慧財産權保護,這直接導致原始創新動力不足,最早設計産品的機構收益最少。在沒有解決差異化保護這一問題之前,銀行産品創新要實現大跨越並非易事。

  閔行方式:實踐操作比理論難

  除了政府、園區的資助和銀行的 “救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道就沒有第三條道路?答案是有的。閔行區中小企業集合債的發行,就是一種新方式。不過實踐並非像理論那樣簡單。

  今年2月25日,上海第一張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上海閔行中小企業集合票據正式在銀行間市場發行。額度5億元,有7家中小企業捆綁發行,期限3年,票面利率是4.45%,低於銀行同期貸款利率將近1個百分點。該票據發行之後,市場非常認同,認購倍數達到2.5倍。

  閔行區該項目負責人表示,作為融資工具,集合票據是一種直接融資方式。與IPO上市相比較,上市是最高級的股權融資方式,但門檻非常高,而票據發行相對來説門檻比較低;與股權融資相比,集合票據屬於債務融資,不會對一家公司的股權結構造成影響,也不會影響這家企業的控制權,股權也不會被稀釋。股權融資其實要面對長期的股東分紅,融資成本非常高,債權融資的成本是固定的。以閔行區所發行的票據為例,票據利率4.45%,再加上其他費用,成本也就5%多一點。

  對於上海眾多高科技中小企業而言,還有一條通道是可行的。日前,張江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試點工作展開。通過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過渡,進而走入創業板或中小板也是一種選擇。而這一渠道也會隨著試點深入逐漸鋪開。

  張江高科技園區相關項目負責人坦言,國內中小企業90%以上通過銀行貸款融資,這實際上只是間接融資,而直接融資的渠道很窄。中小企業要突破融資的瓶頸,僅靠銀行的 “施捨”永遠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銀行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 PE、 IPO上市、信託等融資渠道在一定條件下也能為中小企業 “解渴”,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

  不過,直接融資並非零成本。政府扶植仍是降低這一成本的最優辦法。以閔行區為例,為鼓勵中小企業集合債券,閔行區專門劃撥資金對中小企業評級等環節進行50%的補貼。據測算,降低的成本是5.3‰。而張江企業進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也有類似的財政扶持和補貼計劃。沒有政府的輔導和財政支援,進入資本市場的道路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