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最新動態
農業交流合作
相關評論
政策法規
海峽兩岸農業
合作試驗區
臺灣農民創業園
島內農業概況
網上展廳
友情連結
重慶臺灣農民創業園
字號:
陳萌山: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前景將更加廣闊

  時間:2010-03-01 08:50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2月28日北京消息 在兩岸共同努力下,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目前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初步形成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雙贏發展格局。與此同時,兩岸農産品貿易迅速增長,大陸已成為臺灣農産品最大出口市場。日前,農業部總經濟師陳萌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農業是海峽兩岸交流與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在兩岸關係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兩岸經貿關係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近年來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和進展。今年春節期間,胡錦濤總書記視察福建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看望在大陸投資創業的臺灣農民,充分體現黨中央對兩岸農業合作的高度重視,和對臺灣農民的深情厚誼。

  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初步形成合作雙贏發展格局

  陳萌山總經濟師介紹説,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初步形成了寬領域、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雙贏發展格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臺資投資大陸農業的步伐不斷加快。目前,在大陸發展的臺資農業企業日益成為大陸農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截止2009年底的不完全統計,在大陸投資發展的臺資農業企業有6100多家,投資大陸農業的臺資達72億美元,這些臺資農業企業普遍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為優化大陸農業生産結構、建設現代農業做出了貢獻。

  二是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大陸在16個省(區市)設有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其中在9個省(區市)設有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在12個省市建有20個臺灣農民創業園,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銜接的試驗區和創業園系統。目前,進入園區發展的臺資農業企業已達5000多家,佔在大陸臺資農業企業總數的82%左右,實際利用臺資58億美元,佔臺資投資大陸農業實際金額的81%左右,試驗區和創業園已逐步成為兩岸農業高效能的合作平臺,成為臺灣農民投資大陸的“樂土”,為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三是技術交流與産業合作不斷加強。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已從單一的種植業向畜牧業、漁業、農機等領域擴展,形成了水産養殖、水果花卉等一批優勢産業,推動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延伸了産業鏈,也帶動了農産品運銷網路體系和農業專業合作組織的建設和完善。

  四是兩岸農産品貿易增長迅速。特別是2005年祖國大陸宣佈對臺灣部分水果等農産品實行進口零關稅政策以來,臺灣對大陸農産品出口大幅增加,根據島內有關資料顯示,臺灣農産品出口到大陸的金額從1997年的1456萬美元,逐步增加至2009年的3.64億美元,增長了近25倍,2009年,臺灣農産品出口大陸(包括香港)金額佔臺灣農産品出口總額的23.6%,是臺灣地區農産品最大的出口市場。

  五是兩岸農業界往來頻繁,交流與合作的規模越來越大。尤其是近幾年來,通過舉辦海峽兩岸農業論壇、海峽兩岸農業成果展覽、兩岸鄉村座談和兩岸鄉村合作結對子等大型活動以及各種形式的互訪、座談會、研討會、投洽會、農産品展示展銷等活動,建立了有效的交流合作機制和溝通渠道,兩岸農業交流活動日趨熱絡,人員往來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形成了廣泛、深入、多層次、全方位的交流交往機制,推動了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蓬勃開展。

  大陸連續出臺系列擴大臺灣農産品銷售政策措施

  談到大陸近幾年在擴大臺灣鮮活農産品在大陸銷售方面採取的優惠措施,陳萌山總經濟師表示,2005年以來,為順應臺灣島內農業組織和農民的呼聲和需求,大陸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擴大臺灣農産品進入大陸市場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准許進入大陸市場的臺灣水果品種由12種擴大到22種,並對其中15種水果實施進口零關稅政策,對原産臺灣地區的11種蔬菜和8種水産品實施進口零關稅政策;實施了通關檢驗檢疫便利便捷措施,加快通關查驗速度;並在島內農産品集中上市豐産滯銷的時候,組織大陸供銷系統和農業企業入島採購等。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緩解了島內農産品豐産賣難的問題,為廣大臺灣農業生産者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受到了島內農漁民的積極響應和熱烈歡迎。

  陳萌山總經濟師還談到,為使臺灣廣大農民能切實享受到大陸出臺的惠及臺灣農民政策措施所帶來的好處,近年來,大陸方面積極開展了十余次形式多樣的臺灣農産品宣傳推介活動,組織了島內90%以上的各級農會、專業協會、産銷班及基層農民8000多人次來大陸參展參會,展示展銷了來自島內的30余種熱帶水果,以及800多種農産品深加工系列産品。這些展會累計簽訂項目合作合同及農産品購銷訂單229億元人民幣,促進了臺灣農産品在大陸市場常態化銷售,增進了大陸廣大消費者對臺灣農産品的了解與認同,穩固了面向主要目標消費城市的運銷渠道,並建立了多個臺灣農産品交易平臺。

  陳總經濟師説,下一步,大陸方面將根據臺灣農業生産者的實際需要,進一步開放臺灣農産品進入大陸市場的品種,幫助臺灣農民開拓大陸市場,保護臺灣農産品智慧財産權,加強大陸市場監督管理。

  幫助臺灣農産品開拓大陸市場的銷售平臺建設

  伴隨兩岸“三通”的實現,兩岸農産品貿易將進一步擴大,談到幫助臺灣農産品開拓大陸市場的銷售平臺建設情況,陳萌山總經濟師介紹説,為擴大臺灣農産品在大陸市場的銷售,切實解決臺灣農産品在大陸市場銷售存在的渠道不穩、運銷成本高、保鮮損耗過大等問題。

  2005年以來,大陸已陸續批准建立了廈門臺灣水果銷售中心、霞浦臺灣水産品集散中心、海峽兩岸(東山)臺灣水産品加工集散基地以及海峽(福建漳州)花卉集散中心、海峽兩岸(泉州)農産品交易物流中心等多個交易平臺。兩岸“三通”實現後,人流、物流成本降低了,臺灣農産品特別是臺灣水果對大陸出口量進一步增大。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我們將在大陸的大中城市逐步布點,建立一些新的臺灣農産品銷售集散中心。去年,上海西郊國際農産品交易中心增設上海臺灣農産品交易中心,該中心將於今年掛牌運營。

  推動深化兩岸農業産業合作和資源一體化配置

  隨著兩岸經濟合作愈趨緊密,未來兩岸農産品貿易的發展受到關注。對此,陳萌山總經濟師表示,臺灣有關方面的資料顯示,早在2007年大陸(包括香港)就成為臺灣地區農産品最大的出口市場。“目前臺灣農産品進入大陸市場有很多有利條件,但大陸的農産品進入島內市場還有一些限制,考慮到臺灣當前的經濟現狀以及對農産品的敏感程度,我們對臺灣同胞對大陸農産品進入臺灣市場的關切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陳萌山總經濟師説。

  他表示,實際上,大陸在溫帶果蔬及其製品、大宗糧食作物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臺灣在熱帶果蔬及其製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兩岸農産品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在品種上不會形成相互競爭。近兩年來,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與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合作入島舉辦了兩屆海峽兩岸食品展覽,借助這個平臺,以樣品、圖片、光碟等形式展示推介了大陸的農産品,讓臺灣消費者、生産者能夠真正了解到大陸農産品的品質情況,通過與大陸農産品直接接觸,感受到大陸農産品不是對臺灣農産品市場的衝擊,而更多的是對臺灣農産品市場的補充和調劑,使臺灣消費者、生産者能夠享用到更加價廉物美、新穎多樣的農産品,豐富和擴展島內的消費市場。

  陳萌山總經濟師最後強調,“我相信,隨著兩岸農産品貿易機制化和制度化發展,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兩岸農民的利益,進一步推動深化兩岸農業産業合作和資源一體化配置,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前景將更加廣闊。” (李學斌)
 
編輯:李學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