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最新動態
農業交流合作
相關評論
政策法規
海峽兩岸農業
合作試驗區
臺灣農民創業園
島內農業概況
網上展廳
友情連結
重慶臺灣農民創業園
字號:
首屆兩岸農博會推動兩岸農業合作邁向縱深

  時間:2009-11-23 09:17    來源:中新社     
 
 

  中新社漳州十一月二十二日電 題:首屆兩岸農博會推動兩岸農業合作邁向縱深

  中新社記者 林國瑞

  二十二家臺灣農工商同業公會攜手入駐漳州東南花都,在大陸分別設立首個工作聯絡處;

  七對漳州與臺灣中南部鄉鎮簽訂農業相關産業對口交流合作協議,實現成功對接; 

  十四家臺灣農機企業與三家福建農機企業成功進行對接簽約;

  十五家大陸臺灣農民創業園抱團齊“吆喝”,吸引一批批臺資企業、臺灣農民……

  為期五天的首屆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博覽會暨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二十二日在福建漳州閉幕。借助這個平臺,兩岸農業界展開充分地交流,達成一項項合作成果,推動了兩岸農業合作與交流向深層次、多領域邁進。

  萬商雲集 上演“嘉年華”

  本屆博覽會被譽為中國南方最大的農業盛會,突出兩岸合作、南方特色和現代農業。一千一百五十七家參展企業,涵蓋了福建省各設區市、臺灣所有縣市,以及上海、海南、廣東、江西、浙江、香港、澳門等地,其中臺灣企業多達二百八十一家。二十五個展區總面積達十八萬平方米,有臺灣農民創業園展區、閩臺農業綜合展區、臺灣農産品展區、花卉展區、海洋與漁業展區和農機具展區等,規模盛大。展示品種包括農林牧漁業産品及加工品,農業新品種以及食品安全、商貿流通、觀光休閒等相關産業項目成果和産品,達到一萬多種;其中臺灣直接參展的農業産品超過千種(件)。特別是花卉品種數量堪稱歷史之最,達二千八百多種,這些大部分是多年來從臺灣或通過臺灣引進。

  農業部、國臺辦、國家林業局、福建省政府的共同主辦,讓本屆博覽會成為繼二00九年五月的海峽論壇之後,在福建上演的又一場兩岸民間“嘉年華”。五天裏,兩岸的相關官員、專家、學者,紛紛前來助陣,嘉賓人數超過五千人;漳州花博園人流如潮,各大展區交易火爆、商機無限。據官方不完全統計,博覽會期間前來參觀、考察的海內外遊人和客商超過五十萬人次。

  提升層次 主打“科技牌”

  博覽會期間,與展區突出兩岸農業發展成果、農業科技應用的主旨遙相呼應,“二00九海峽農業科技論壇”在漳州花博園隆重召開。來自兩岸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圍繞“加強兩岸農業科技合作,促進兩岸農業産業升級”的主題,展開面對面的研討。

  由九三學社中央、農業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國農學會、中華農學會共同主辦的這個論壇,旨在借助九三學社科技人才突出的優勢,搭建兩岸農業科技交流對接平臺,推動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向更深層次發展。

  隨後登場的閩臺現代農業裝備對接洽談會,同樣打出了“科技牌”。臺灣中興大學帶來了蛋殼裂痕自動化檢測系統、吸入式燈光誘蟲器等多項農業技術。不但科技含量高,而且非常實用。

  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次把這些最新的技術帶到展會來,就是希望能通過農博會這個大平臺,把這些農業技術推廣到大陸,讓兩岸的農民共同受益。

  深度對接 期待“零距離”

  臺灣鄉鎮市民代表聯合總會秘書長劉冠雄,率領了臺灣高雄縣、嘉義縣、臺南縣和宜蘭縣轄區的七個鄉鎮代表團參會,與漳州轄區七個鄉鎮一對一簽訂了對口交流協議,涉及花卉、水果、咖啡、茶葉等農業産業。

  劉冠雄説:“我們臺灣多年來一直都很重視農業的發展,研發投入有增無減,如今各項技術已經較為成熟。然而卻深受土地、人口、市場等方面的掣肘,而大陸有著寬廣的土地,巨大的市場。如果大陸與臺灣能夠精誠合作、優勢互補,那麼其潛力是不可限量的。”

  博覽會期間,“搶灘”大陸的不僅僅是臺灣的基層鄉鎮,臺灣二十二家農工商同業公會也在漳州分別設立海西聯絡處,便於今後開展産業對接與商務活動。

  對此,漳州市代市長陳冬表示,海西聯絡處的設置開創了兩岸經貿往來的新篇章,為兩岸經貿合作構建了一個常態化平臺。漳州市一定竭誠服務,努力為臺灣農工商協會開展工作創造一流條件,不斷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與臺灣農工商協會合作向縱深發展。

 
編輯:李學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