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最新動態
農業交流合作
相關評論
政策法規
海峽兩岸農業
合作試驗區
臺灣農民創業園
島內農業概況
網上展廳
友情連結
重慶臺灣農民創業園
中華食物網
海峽農業網
字號:
中國東北“糧倉”致力於“以水興糧”

  時間:2011-07-25 14:19    來源:新華網     
 
 

  作為中國的糧食主産區,東北正在致力於“以水興糧”,為國家糧食安全夯實基礎。記者採訪了解到,東北地區在興修水利的同時,還在全國率先聯合開發空中“雲水”資源,走出借水支農的新路。

  在中國的七大水系中,東北地區擁有遼河和松花江兩大河流,同時還與渤海、黃海相接,毗鄰日本海,但東北卻又是有名的缺水地帶。

  有關部門發佈的數據顯示,東北地區每人平均佔有水資源1510立方米,僅為全國每人平均水資源量的65%。沿海省份遼寧則是全國重度缺水省份,每人平均水資源820立方米,僅為全國每人平均佔有量的1/3。

  總量缺,分佈也失衡。受水資源影響,在東北的廣袤土地上,既有“插根筷子能發芽”的風調雨順田,也有人畜飲水都困難的黃沙地。

  “我們這裡是十年九旱,最嚴重的時候都棄田保命。”遼寧省朝陽縣村民王德才説,在遼寧西部缺水地區,經常發生春夏連旱的情況。而在雨水豐沛的遼東地區,年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每隔幾年就為洪水所擾。

  東北地區氣象部門研究發現,過去50年東北地區升溫明顯。其中遼寧省平均氣溫上升了1.5℃,降水量每10年減少17.4毫米左右。近20年裏,黑龍江省在春、夏季有12年發生全省大範圍嚴重乾旱,平均不到兩年發生一次。

  乾旱已累計讓黑龍江省損失兩個“北大倉”。由於近年來降水減少,乾旱、高溫等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加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發展滯後,60年來旱災已累計造成黑龍江糧食損失1200多億斤,相當於全省兩年對外調出的商品糧總量。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下,中國如何確保“糧倉”産量無虞顯得重要而緊迫。

  “除東部以外,遼寧省其他地方都屬於嚴重貧水區。”遼寧省農委主任劉長江説,而糧食生産從春到秋用水時間偏長,自然降水分佈大多集中在夏季,水直接影響糧食産量的豐歉。

  今年初,中國發佈了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一號文件”,為東北大糧倉加快農田水利建設吹響了號角。

  在遼寧省朝陽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打井隊正在加緊工作;在吉林省西部乾旱地區的乾安、通榆等地,白色地膜覆蓋、節水灌溉的農田正大面積鋪開。

  未來5年,東北三省均制訂了發展水利事業的規劃。遼寧省將新增節水灌溉面積750萬畝,改善澇區面積500萬畝,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8以上;吉林省將建設1000萬畝旱田高效節水灌溉工程,使糧食生産能力再增加100億斤;黑龍江省計劃投資1500億元,重點實施農田水利等項目,新增旱澇保收田面積5000萬畝。

  在東北,各省正建立起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快改變農業基礎設施落後局面。遼寧省水利廳廳長史會雲説,今後將從全省各市、縣(市、區)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從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安排一定比例用於農田水利建設。

  在地面上興修水利的同時,合力開發空中“雲水”資源,是東北地區緩解水資源短缺的新辦法。

  地理相接、氣候相近,農業相似,是東北共同開展人工增雨的便利條件。“十一五”期間,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初步建立了跨區域人工增雨機制,四方根據區域生態建設、糧食生産、森林防火等需求,聯合組織開展人工增雨,提高東北地區空中雲水資源開發效率。2009年8月,吉林、黑龍江、內蒙古三省區首次開展跨區聯合作業,有效地緩解了旱情。

  氣象學者表示,世界各國多年的實踐證明,科學的人工增雨不會導致污染,也不會形成氣象災害。“相當於將毛巾裏的水擰出來更多一些”。

  “全省每年增雨相當於一座大型水庫,按照增雨每立方米0.3元計算,直接經濟效益接近10億元。”遼寧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班顯秀説,“十二五”期間,計劃將年人工增雨量從30億立方米提升至40億立方米。

  當前,投資逾10億元的東北區域人工影響天氣工程正在加緊建設,工程完成並投入運作後,預計每年可多增加降水10億-20億立方米,這將為東北正在開展的糧食增産計劃增加新的“水源”。 (記者 徐揚 王春雨 劉毅非)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濰坊壽光臺灣漢光簽合作協議 濰臺農業合作結碩果       福建沙縣臺灣農業機械生産項目快速推進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