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家學者研討ECFA與中國區域發展

時間:2010-10-26 09:52   來源:中新社

  海峽兩岸30多位專家學者25日在北京參加圓桌會,研討ECFA與中國區域發展。多位學者認為,大陸發展區域經濟,對臺商和臺灣經濟充滿機會也存在挑戰。簽訂ECFA 是兩岸共謀發展的第一步,要提升兩岸經濟合作水準,尚需增進兩岸互信,深化兩岸産業合作分工體系等諸多問題。

  此次兩岸專家圓桌會由中國區域科學協會主辦,北京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和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承辦。

  清大臺研所副所長、教授殷存毅説,總體而言,目前兩岸産業的競爭大於合作,合作還主要基於要素資源的交換層面,現代産業合作的內涵不多且還處於比較低的層次,這種狀況是由於兩岸政治經濟和國際政治經濟等因素造成的。要改變兩岸之間現有的競爭與合作關係,不僅僅是兩岸之間的事情,還涉及到目前國際的産業分工體系問題。他認為,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對兩岸經濟合作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還需時日加以全面落實,還可能有曲折。

  高雄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教授王鳳生説,兩岸簽訂ECFA 固然在很多層面上有助於臺灣的貿易發展與兩岸關係,但對大陸而言,搭配已經公佈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其實可以發現ECFA對大陸也是有益的。兩岸企業愈來愈多的成功合作可以使得兩岸産業互補與分工效益日趨顯著,進而促使經貿關係更加成熟,這將會釋出兩岸政治關係逐步改善的訊息,降低企業經營的政治風險,使得兩岸企業的競爭與合作可以降低政治考量而回歸完全的市場面,透過適當的政策規劃,將能驅策更成熟且更有效率的兩岸産業合作,其最終的利益將回歸到兩岸的企業與人民。

  全國政協委員樂美真是20年前兩岸簽署《金門協議》的大陸商談代表,從事兩岸關係研究30多年。他説,從1979年大陸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兩岸“三通”,到今年兩岸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歷經三十年,才步入正常化、機制化的軌道。今後一段時期,兩岸應實實在在做成幾件事,如産業搭橋計劃,穩步推進兩岸經濟合作水準。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經濟室副主任朱磊認為,兩岸簽署ECFA,已令臺灣社會主流更加認同兩岸合作,但大陸的善意尚未被充分理解。今後,兩岸深化經濟合作,需著眼培育共同利益,促進穩定合作,及培養政治互信。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副教授龐建國也提到要增進兩岸互信。他並提到,面對ECFA,深化經濟合作,兩岸當局要扮演好監護人和助産士的角色。

  北大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體雁建議重塑兩岸經濟地理,具體包括兩岸軟硬基礎設施的一體化,聯建世界級都市區,推進兩岸多層次産業分工體系,以及推進海西經濟區率先發展等。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天津濱海研究院院長郝壽義、中國人民大學政府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孫生久、中國社科院城市與區域研究所副所長魏後凱等,還在圓桌會上就“十二五”規劃與中國區域發展、大陸城市化前景等作了專題報告。(記者 黃少華)

編輯:李學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