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第一個吃螃蟹 開啟兩岸交流新頁

時間:2010-09-01 14:56   來源:國際線上-世界新聞報

臺灣民眾在街頭閱讀報紙、雜誌

  臺灣讀者為了買本大陸雜誌,有時要等上兩個月

  近日,大陸發行量最大的期刊《讀者》雜誌獲准在臺灣公開發行,成為第一本登島的大陸雜誌。據悉,《讀者》入臺後仍使用原刊名,但改為繁體版發行,除了進入島內大專院校研究機構、地方縣市圖書館,在超市也買得到,價格約在50 元新台幣之內(4 元新台幣約合1 元人民幣)。臺灣輿論認為,《讀者》入臺開啟了兩岸出版交流新頁,同時也實現了島內讀者多年的夙願。

  《讀者》第一個吃螃蟹

  兩岸經貿交流日漸加深後,文化交流也將成為重點。據悉,臺“新聞局”向《讀者》發出核準文件前,對其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審查,審查內容有“文章是否宣揚共産主義、統戰思想”等。核準後,臺灣媒體對《讀者》進行了詳盡的報道,包括當年如何因版權問題改名,雜誌辦刊宗旨、主要閱讀人群等。臺媒還引用《讀者》董事長吉西平的話“在大陸印《讀者》,就跟印鈔票一樣”,以顯示其暢銷度,並稱它為“大陸人的心靈讀本”。

  儘管《讀者》在全球都擁有忠實讀者,但臺灣輿論仍擔心其在臺水土不服。首先,臺灣的出版業和雜誌發行市場競爭非常激烈,資訊量已經飽和,《讀者》要分一杯羹不容易。其次,臺灣讀者常年被《壹週刊》、《蘋果日報》等“重口味”讀物轟炸,《讀者》排版印刷相當樸實,能否抓住受眾眼球也是個問題。與此同時,《讀者》選摘的文章以勵志雜文、愛情小説為主,這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雜誌的路數,加上兩岸在書寫方式、遣詞造句上的差異,《讀者》能否在臺灣站穩腳跟還有待觀察。

  但無論未來成功與否,《讀者》的登島對於大陸出版業界來説就是一聲號角。據悉,繼《讀者》之後,由福建省出版的《青年博覽》雜誌已經規劃在9 月派員赴臺了解情況,預計年底申請入臺發行。對此,臺灣輿論已經産生焦慮,有媒體稱“臺灣雜誌業面臨大陸同行的競爭”,“搶灘進來的大陸雜誌有極強財力與群眾基礎,爭取市場的雄心不容小覷”。按照臺“新聞局”的規定,目前尚不開放大陸雜誌以新名稱在臺創刊,只同意原有雜誌委託臺方機構代理髮行。

  8000 種大陸雜誌網上賣

  臺“新聞局”從2003 年起有條件開放大陸圖書進口,但雜誌卻不在開放之列。此次《讀者》能入島試水,除了兩岸交流的加溫,臺灣讀者的剛性需求可以説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繼侯佩岑之後,臺灣東森電視臺的吳宇舒,登上島內“第一美女主播”的交椅,隨即接受了大陸雜誌的訪問。但讓她無奈的是,回臺灣後卻拿不到刊登專訪的雜誌,以至於只能向雜誌社要掃描的電子版,然後放到自己的部落格上“過過幹癮”。同樣煩惱的還有島內的一些追星族。大陸潮流雜誌《Easy》、《Cool 輕音樂》被島內粉絲認為“內容紮實”、“水準很高”,但經常要在網上訂購再等上兩個月才能到手,以致有粉絲在網上抱怨“等的我快起肖(指發瘋)”。此外,大陸經濟、軍事、建築、理工類等專業雜誌在島內也頗受歡迎,大專院校的學報更是炙手可熱。代購大陸雜誌的臺灣“阿瑪龍”公司經理溫堅信透露,大陸學者與翻譯人才多過臺灣,雜誌報道科技、經濟資訊的速度比臺灣“快半年以上”。

  正因為如此,即使臺當局沒有打開這扇門,島內讀者也會自己想辦法。一般來説,臺灣不少網站與大陸雜誌社有合作,可以線上閱讀當月雜誌,如“兩岸雜誌”網,如今就已挂上了《南都週刊》、《南風窗》的最新文章。其次,對於鐵桿讀者來説,可以通過臺灣網站訂閱,如島內網路書店“阿瑪龍”就負責代購8000 種大陸雜誌,網站業務經理溫堅信表示,“阿瑪龍”以航空快遞方式寄發雜誌,臺灣讀者可在大陸雜誌發刊的7 天內接到雜誌,幾乎與大陸讀者同步。

  島內另一家經營大陸雜誌的網路書店“上海書店”,則是在網站上代收臺灣訂單轉給大陸業者,北京同行再從北京寄書至讀者所填的收書地址,整個流程並非“公開銷售”,因此並不違反臺當局的有關規定。

  兩岸圖書業者期待進一步合作

  臺灣雜誌早就進軍大陸

  雖然大陸雜誌到今天才首次登陸寶島,但臺灣雜誌卻在很早之前就搶灘大陸了。

  在這場“登陸戰”中,臺灣業者可謂前仆後繼。由臺灣知名出版人高信疆與《中國青年報》合作的《京萃週刊》,于2001 年創刊,但最終因曲高和寡、發行量上不去而停刊。但這一失敗並沒有熄滅臺灣期刊的雄心,拿臺灣有名的《儂儂》雜誌來説,他們便和山東科技出版社合作,推出了育兒雜誌《媽媽寶寶》,其中70%的內容仍由臺灣方面提供。短短時間之內,《媽媽寶寶》在同類雜誌中便異軍突起,儂儂國際媒體集團總經理葉君超透露説,大陸育兒雜誌內容太雜,大家在同一個領域裏打混仗,但《媽媽寶寶》的受眾嚴格定位在剛出生到一歲的新生兒,所以站穩腳跟。

  同樣在大陸獲得成功的還有臺灣天下文化公司在上海創立的《東方企業家》雜誌。創刊初期,雜誌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兩岸財經環境差異,選題、採訪技巧,甚至措辭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內部人士透露説,這本雜誌如果以華東地區四五十萬名臺商為對象,那就不存在閱讀上的差異,但是天下文化公司的志向是瞄準整個大陸市場, “辦一份大格局的財經雜誌是公司的理想,如果資金沒問題,《東方企業家》仍會撐下去”。經過幾年打拼,《東方企業家》如今已在大陸財經期刊領域攻下一席之地。

  新聞延伸

  兩岸出版業強強聯手

  除了期刊雜誌,兩岸在圖書出版業上也大有合作空間。

  自2007 年以來,大陸資金實力雄厚的大型出版集團不斷成立,包括資産額超過 10 億元的廣州日報集團,資産額5 億多的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等,加起來將近有50 個。而臺灣方面則擁有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島內中華圖書出版事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曾繁潛舉例説,每年法蘭克福書展,許多臺灣業者後面都跟著五六名大陸出版人士,看臺灣人買些什麼書,希望知道那些漂亮的手繪本童書,到底哪本好賣。“臺灣業者可是繳了許多年的學費,庫存不知多少後,以血汗累積出的經驗,這不是有錢就可以作得到的。”曾繁潛認為,兩岸在出版權取得、翻譯、印刷方面還有許多合作空間,可以雙贏。(吳燦)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