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總經濟師:共創ECFA時代兩岸農業合作新局

時間:2010-07-14 10:02   來源:新華網

  在剛剛簽署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早期收穫計劃”中,18種臺灣農産品列入“免稅清單”。加上原有30余種臺灣免稅農産品,大陸方面以零關稅進口的臺灣特色農産品將超過50種。

  農業部總經濟師陳萌山13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ECFA的簽署,解決的不僅是臺灣農産品的銷路問題,而是使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獲得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大陸已成臺灣農産品最大出口市場

  大陸對臺灣採取的貨物貿易免稅措施,最早就是從農産品開始試點的。陳萌山指出,早在ECFA簽署之前,大陸已對原産臺灣的15種水果、11種蔬菜和8種水産品實施了進口零關稅。

  ECFA簽署後,大陸對臺灣農産品的“免稅清單”中又新增加了石斑魚、茶葉、香蕉、火龍果、蘭花等18種臺灣特産。

  為解決臺灣農産品內銷渠道不穩、運輸成本高、保鮮損耗過大等問題,近年來,大陸方面特別批准在福建的廈門、霞浦、東山、漳州、泉州,以及上海等地設立了水果、水産品等農産品交易中心,在江蘇南通設立海峽兩岸農産品電子商務交易城等交易平臺;並在島內農産品集中上市滯銷不暢期間,組織大陸供銷系統和農業企業入島採購等。

  同時,大陸方面還積極開展了多次聲勢浩大、形式多樣的臺灣農産品宣傳推介活動,組織了島內90%以上的各級農會、漁會、專業協會、産銷班及基層農民一萬多人次來大陸參展參會。

  一系列擴大臺灣農産品進入大陸市場的政策措施,不僅緩解了臺灣農業盛産滯銷的燃眉之急,而且逐漸建立起臺灣農産品以大陸為腹地的産銷格局。早在2007年,大陸就已取代日本,成為臺灣地區最大農産品出口市場。2009年,臺灣農産品出口大陸金額佔臺灣農産品出口總額的23.6%。

  充分理解臺灣農民的顧慮與關切

  2005年以來,大陸方面為臺灣農産品提供的“舞臺”不斷擴大,但與此同時,大陸方面並未要求臺灣對等開放大陸農産品。對此,陳萌山説:“這是因為我們充分理解臺灣同胞對大陸農産品入島對當地農産品市場産生衝擊的顧慮與關切。”

  他介紹説,為了了解臺灣基層農民的訴求與關切,在ECFA簽署之前,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以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名譽會長的身份,赴臺灣中南部地區的臺中、南投、嘉義、臺南、高雄等地考察訪問,與當地農業組織,基層農會、漁會、産銷班廣泛接觸,與果農、茶農、花農、漁民面對面交流,了解他們對臺灣農産品進入大陸市場的意願和需求,為在ECFA早期收穫清單中充分體現臺灣農漁民的利益掌握了第一手材料。

  兩岸農業合作潛力巨大

  陳萌山認為,ECFA的簽署是繼兩岸基本實現“三通”之後,兩岸經貿關係的又一重大突破。“相信隨著ECFA的實施,兩岸農業資源將進一步得到合理配置,兩岸農業交流合作的空間和領域將得到更大的拓展,兩岸將攜手共同構建農業合作的嶄新格局。”

  他表示,今後大陸方面將繼續從兩岸農民的切身利益出發,進一步加強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最大限度地保障兩岸農民利益,推動兩岸農業優勢互補、合作雙贏。

  一是繼續推動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穩步健康發展。充分發揮試驗區和創業園“集聚”和“擴散”的功能和效應,努力打造與島內優勢農業技術和産業對接的合作平臺,構建兩岸農業産業鏈合作的新模式。

  二是進一步擴大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領域,積極構建兩岸農業界溝通合作平臺,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兩岸農業組織和人員的交流與合作活動,促進臺灣同胞特別是基層農民廣泛參與大陸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

  三是繼續以解決臺灣農産品銷售的問題為切入點,切實幫助臺灣農民解決實際困難,繼續搭建更多的臺灣農産品宣傳推介平臺和穩定的交易平臺,進一步擴大臺灣農産品在大陸的影響和銷售。並且還將進一步推動兩岸農業技術交流與合作。

  陳萌山表示,真誠歡迎廣大臺灣同胞與大陸同胞一起共同研究探討促進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途徑。希望兩岸同胞能夠攜手同行,共同推動兩岸農業合作向縱深發展,帶動兩岸農業轉型升級,共同構建海峽兩岸農業合作新格局,實現兩岸經濟雙贏和共同繁榮。

編輯:李學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