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資入臺將滿一年 投資52個項目逾7700萬美元

時間:2010-06-28 15:28   來源:東南新聞網

  再過兩天,就是陸資入臺一週年的日子。去年6月30日,臺灣當局向大陸資金開放了100個領域。到今年5月底,陸資投向島內共計52個項目7700多萬美元,折算成新台幣不足25億元。

  在6月中旬,全國社保基金“大掌櫃”戴相龍赴臺出席金融論壇時透露,社保基金將在島內尋求投資領域,例如股市,性質屬財務投資,不企求戰略投資或控股。

  目前全國社保基金總計7000多億元人民幣,這個“巨無霸”只要取出千分之一,即7億多元人民幣投向臺灣,折算成新台幣就有30多億元,超過陸資赴臺一年來的總金額。

  這也就難怪,島內對戴相龍的表態分外關注並高度期待。回首陸資入臺一年來,島內太渴盼能多幾家像全國社保基金一樣的巨頭,將目光垂青於島內。

  再鬆綁:只聞樓梯響

  去年6月30日,臺灣當局向陸資開放100個領域,其中製造業64個、服務業25個、公共建設11個,這些領域多數為利潤微薄、陸企競爭力弱的産業或行業,沒能激起陸資的太大興趣。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員向本報記者稱,一年來陸資入臺資金少、規模小,這在他的預料之中,因為臺當局對陸資卡得太死,管得太嚴,加上島內市場小,所以陸資“興趣缺缺”。

  不過,王建民認為,這一年來引進陸資的表現,肯定在臺當局的預料之外,因為臺灣執政當局原本對陸資抱以高度期待,沒想到“陸資洪流”未現,只見涓涓小溪細細流著。

  按照臺當局的規劃,引進陸資本著“先緊後寬、循序漸進”的原則,計劃在去年底開放第二波陸資投資領域,向外放話了好幾次,但終究是 “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對於這種狀況,王建民研究員分析,可能由於國民黨當局在島內執政上出現了不少困難,忙於應對“內政”;同時在兩岸關係上,把商簽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作為第一要務,因而擱置了再開放陸資的議題。

  看作用:不盡如人意

  去年7月,福建新大陸電腦公司拉開了陸資入臺的序幕,此後陸企陸續進入,在投資類別上,電腦、電子産品和光學製品製造業,佔投資總額的近45%;資訊和通訊傳播業佔投資總額的近37%;批發和零售業佔比10%。

  正因為陸資入臺規模太小,陸資對臺灣經濟與就業帶來的促進作用極為有限,在截至5月的52個大陸投資項目中,相當一部分是大陸航空公司設立的分公司,這部分僱員少,對島內就業的拉動作用小;在其他項目中,也幾乎沒有大型生産、服務企業,投資額很小,對臺灣經濟的拉動作用小。

  對於陸資作用有限,王建民認為臺灣當局應該“反求諸己”,從自身找原因,必須向陸資開大門,讓陸資走大路,並且讓陸企熟悉島內的法規、政策、市場等投資環境,增強陸資入臺的信心。

  王研究員介紹,臺灣已向大陸開放的100個領域,佔臺灣總産業類別的不到1/5,向陸資開大門,就是要儘快開放第二波、第三波陸資投資領域。擴大開放領域,陸資對臺灣經濟和就業的促進作用才會凸顯。

  新動力:ECFA時代來

  正在躑躅前行的陸資入臺,時下正面臨一個新機遇:ECFA29日要簽署了!

  ECFA對陸資入臺究竟意味著什麼機遇?王建民稱,簽署ECFA,方便了兩岸經貿往來,相互投資成本降低,為大陸企業赴臺創造了更寬鬆的政策、法規、市場環境,從而促進陸資赴臺佈局。

  ECFA簽署,最主要體現在兩岸的關稅互降和市場開放。比如在服務領域,簽ECFA後,臺灣服務市場要逐步向大陸開放,大陸的金融業等服務業便可進入。另外,兩岸間關稅降低,加上兩岸勞動力成本在接近,都會刺激陸資赴臺設立生産性企業。

  王建民補充説,兩岸簽了ECFA,並不意味著陸資入臺領域馬上放寬,還需要島內“立法院”審議通過相關法規,調整、修改相關條文,讓ECFA在島內儘快通行,這仍然需要一個過程。

  王建民希望,兩岸能以ECFA為契機,早日敞開兩岸經濟産業合作的領域,從政策名義上的雙向投資,轉變為實際意義上的雙向投資,臺當局盡可能提供更寬鬆環境吸引陸資,讓陸資真正成為注入臺灣經濟的一劑“強心針”。

  相關視點

  投資新趨勢:陸資將與回流臺資合作投資島內市場

  與陸資入臺相伴而行的是,大陸臺資回流正在加速進行。去年,具有指標意義的大陸臺企旺旺、康師傅回臺上市,引領著臺商回臺上市潮,達芙妮、富士康等其他指標性臺企也計劃回臺上市。

  回臺上市只是大陸臺資回流的冰山一角。今年前5個月,大陸臺資回流超過200億元新台幣,據臺灣“經濟部”預估,今年回流金額會有400億元新台幣。2009年,大陸臺資回流340億元新台幣;從2006年9月到2008年底,大陸臺資回流330多億元新台幣。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大陸臺資回流的興趣日濃,速度正在加快。

  在回流當中,不少臺資不以臺灣母公司名義擴大在臺投資,而以大陸子公司名義回臺投資,這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子公司資金比母公司更加充裕,另一方面是因為臺資回流能享受更優惠的租稅、用地政策。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員指出,大陸臺資名義上是臺資,實質上是陸資,因為臺商賺的是大陸的錢,所以把臺資回流看成陸資入臺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未嘗不可。

  王建民表示,臺資回流的最大動力是兩岸 “大三通”,臺商看好“大三通”後兩岸經濟合作的商機;同時,去年開放的陸資入臺,使得兩岸企業能夠通盤考慮在兩岸進行佈局,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這種回流速度。

  基於陸資入臺伴隨著臺資回流,王建民預測,未來大陸臺企與大陸企業合作,共同投資臺灣島內市場,將成為新的趨勢。(蘭文)

編輯:李學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