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銀行董事長:早日簽署實施ECFA是人心所向

時間:2010-04-29 11:05   來源:人民網

  交通銀行董事長胡懷邦在4月28日召開的2010年海峽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上致辭時指出,隨著兩岸關係和煦春天的到來,兩岸間經貿與投資將更加密切。早日簽署實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是後危機時期兩岸交流合作的大勢所趨,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心願。

  近年來,海峽兩岸經貿往來持續升溫,貿易額和貿易依存度快速增長。臺灣地區已成為大陸第六大全球貿易夥伴,臺商在大陸的投資日趨活躍,70%的臺灣對外投資企業在大陸均有投資項目。隨著兩岸各方面往來的深入推進,兩岸間金融合作的步伐也悄然提速。去年4月,《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的簽署,拉開了兩岸金融制度化合作的序幕,改變了兩岸經貿往來中“大經貿小金融”的格局。今年1月16日,《兩岸金融監管合作備忘錄》正式生效,標誌著兩岸金融領域交流與合作進入了實質性階段。

  胡懷邦説,作為一傢具有百年曆史的大型商業銀行,長期以來,交通銀行肩負著民族金融品牌繼承者和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探索者的雙重歷史使命,見證了中國跨越兩個世紀跌宕起伏的金融發展歷史,親歷了兩岸金融業合作發展的風雨滄桑。近年來,交通銀行率先完成了財務重組、引進外資、A+H股上市等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確立了走“國際化、綜合化道路,建設以財富管理為特色的一流公眾持股銀行集團”的發展戰略,實現了危機背景下的穩健發展。2009年末,全行資産總額超過3.3萬億元,已躋身全球財富500強企業及世界銀行50強行列。

  胡懷邦指出,交通銀行與臺灣金融業夙有淵源,與原臺灣交通銀行同宗同源,一脈相承。正基於此,交行十分重視對臺灣業務的發展:2002年兩岸通匯關係建立後,交行即與臺灣本地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係,目前代理行已達55家,有40家分行辦理了對臺資企業授信業務,涉及各類臺資企業約210戶,去年全行對臺業務量超過63.5億美元,臺資企業已成為交行一支重要的客戶群體。在此過程中,交行積極創新服務方式,提高對臺企臺胞的服務品質,2009年在廈門率先設立“臺胞服務中心”,為臺胞提供專屬的優質金融服務;4月26日,又于上海率先啟動新台幣和人民幣雙向兌換業務試點,為世博期間在上海觀光的臺灣遊客提供便利。特別是,去年在國際金融危機和臺資企業轉型的背景下,交行與臺企抱團取暖,風雨同舟,攜手抵禦國際金融風暴的衝擊。在臺企聚集的蘇州地區,專門針對臺資企業特點,創建了傳統與創新關聯的業務聯動機制、本外幣及公司私人協同的交叉銷售服務機制、大小企業兼顧的客戶配套串連線制、主動幫扶的風險管理處置機制等四大機制,為臺資企業提供有力的授信支援和金融服務。

  胡懷邦強調,金融是經濟的核心,兩岸金融界更加密切的往來,不僅有助於兩岸經濟持續發展,更可促進兩岸在各方面往來的通暢。交通銀行願盡綿薄之力,助力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框架早日達成,並與兩岸企業家朋友們攜手共進,積極服務於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共同造福兩岸同胞。

  胡懷邦表示,目前,交通銀行正在積極準備,爭取成為大陸首批在臺設立分支機構的金融機構之一,以更近距離、更為便捷、更加全面地為兩岸經濟社會的繁榮與發展服務。

編輯:李學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