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臺灣農業的第二個春天——臺灣農民創業園兩岸專家委員李志鴻

時間:2011-10-07 15:06   來源:福建日報

  李志鴻是臺灣農民創業園兩岸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龍岩市臺資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今年年初,由他執筆給胡錦濤總書記寫信並收到總書記的回信,引起巨大反響。作為一個在大陸深耕多年的臺灣農民,李志鴻對於兩岸農業合作發展有著獨到的見解。日前,記者前往被譽為“大陸阿里山”的永福臺灣農民創業園對其進行了專訪。

  建設兩岸農業職業培訓中心

  記者:目前,大陸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總數增至29個,遍及大陸14個省區市。除了農業技術交流,創業園還能夠起到哪些作用?

  李志鴻:臺灣有2300萬人,1500萬人沒來過大陸。其中,臺灣農民特別是南部農民佔有相當比例,對大陸經濟建設、農業發展不了解,也産生很多誤解。創業園將吸引臺灣農民過來看看,對促進兩岸交流、融合産生積極效果。

  另外,兩岸農業發展面臨許多相同問題,如何克服、解決,這裡是一個試點。比如兩岸共同面對的農民年齡老化問題。臺灣農民的平均年齡62歲,大陸的年輕新農民也在大量流失。10年後這個産業如何延續,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創業園將提供一塊試驗田,讓兩岸農民在此探索解決問題的路徑。

  記者:到大陸創業的臺灣農民呈現什麼樣的特點?

  李志鴻:能夠走出臺灣的農民,通常投入規模較大,走高優精緻農業路線。永福臺灣農民的投資規模大都不低於300畝,投資額從幾百萬到數千萬元不等。所以,我建議可以在創業園內設立兩岸農業職業培訓中心,整合兩岸優秀農民的力量,讓大陸和臺灣有意務農的年輕人到這裡進行培訓、考證。

  兩岸合作破解行銷瓶頸

  記者:臺灣農民在大陸目前遇到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李志鴻:主要是行銷問題。因為農民的長項是耕作,對於大陸市場和法律法規並不熟悉。臺灣有專業的合作社或農會組織為農民服務。目前永福的茶葉主要是賣給大茶商,在建立自己的品牌方面還十分欠缺。

  記者:臺灣的農會模式能否移植到大陸來?

  李志鴻:臺灣農會的功能很多,包括統一採購農資、優化技術、創新産品、拓展市場、融資等方面。初期農會的運作和資金靠政府扶持,聘請專業的職業經理人來做品牌行銷、項目對接。目前大陸的合作社主要還是農民自行組織,可以借鑒但不能完全照搬臺灣的模式。

  記者:永福臺灣茶農如何解決行銷難題?

  李志鴻:最近溫州商會曾來永福和我們談過。因為我們的茶葉品質有保證,産量也夠大,臺農在永福種植臺灣高山茶5.5萬畝,去年臺品茶葉、尚順茶場等22家規模企業實現加工産值3.46億元,但最缺的是行銷。所以,假如能和商會有效整合成集團模式,將加速永福茶葉品牌和銷售通路的建立。

  臺農無需懼怕兩岸交流

  記者:臺灣有種聲音,就是擔心技術和物種外流,您怎麼看?

  李志鴻:我認為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和偏見。大陸是世界八大良種源之一,物種要比臺灣豐富得多。臺灣有20萬公頃拋荒土地,可以引進大陸良種,讓臺灣土地充分價值化。臺灣農業技術較先進,但在很多方面大陸也不輸給臺灣。農業是民生科技,臺灣農業應該擁有更寬的視野,廣為交流,互通有無,必能實現雙贏。

  記者:臺灣農民如何看待大陸市場的發展?

  李志鴻:20年前,福建鐵觀音的售價在二三十元,現在貴的可以賣到兩三萬元,成長速度驚人。大陸市場廣大,帶動了無限商機,臺灣農民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大陸赴臺採購農産品、設立臺灣農民創業園等舉措開了個好頭,兩岸農業還應該進一步整合優勢,未來大陸將是臺灣農業的第二個春天。

編輯:郜利敏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