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金融最新動態
兩岸金融交流
分析評論
相關政策
字號:
臺灣銀行六大模式"潛"進大陸 要爭拔"頭彩"

  時間:2007-01-25 11:06    來源:     
 
 

 

    臺灣銀行業者想進軍大陸不是秘密,但迄今還沒任何一家業者能夠搶得頭彩,直接前往大陸設立分行、甚至是子行;然而,隨著大陸的銀行陸續前往香港掛牌上市,臺灣的銀行業者卡位大陸的成本愈來愈高、機會愈來愈低,臺灣金融業宛如溫水中的青蛙,等著被煮熟。

  五年前,由於臺灣相關法令較完備,自由化程度也高,大陸銀行對臺灣金融業還有種莫名的崇拜,各方爭相邀請“臺灣同胞”演講、分享經驗,業務上的合作、人才交流等更是熱烈歡迎。但才短短五年光陰,大陸地區銀行成長迅速,臺灣金融業在他們心中重要性直線下降,從過去高高在上變成平起平坐,到如今,大陸的全國性銀行看臺灣銀行更是有點“不屑”。
 
  一位銀行業副總分析,臺灣銀行在大陸銀行心中地位下滑不外乎幾個原因。第一,大陸銀行相繼到香港上市。從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招商銀行等陸續到香港上市後,中國概念大受歡迎,對自己的“價值”看法改變。第二,香港掛牌後身價倍增。多家大陸銀行到香港掛牌後身價一翻再翻,如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這些大陸銀行掛牌後,股價漲幅少則60%,高則倍數以上。第三,外資有錢又有技術。過去對於大陸銀行,外資不願意投資太多。近幾年大陸銀行在香港上市後,外資一片看好且大力買進。第四,人才流失。不少臺灣金融從業人員看準大陸市場,成群結隊去闖天下。對臺灣銀行業者而言,西進是無法逃避的宿命。礙于現行法令尚未開放,動彈不得,迫使業者只好另辟管道。目前業者西進的策略可分為六種,包括借由策略聯盟的外資合作、直接買香港地區銀行、派前任高級主管赴大陸、大股東私人投資、簽署合作備忘錄、申請大陸辦事處等。

  借由策略聯盟外資合作則是今年新興模式。如臺新金控透過美商新橋集團,與深圳發展銀行定時聯誼;玉山金控也經由新加坡淡馬錫集團,與大陸的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民生銀行都有接觸。至於直接購買香港地區銀行,目前除了富邦金控已買下港基銀行外,永豐金控也正有此打算。目前港資金融機構因中國與香港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CEPA可享受各項優惠政策,透過這個管道比起透過外資策略聯盟夥伴來説,算是更為直接。

  至於派前任高級主管赴大陸、簽署合作備忘錄等方式,則是不少銀行喜歡採用的管道。然而,協議內容不能公開,也不具有法律效力,算是風險較高。至於大股東私人投資,目前除上海商銀董事長榮鴻慶,臺灣其他銀行的大股東透過個人名義投資大陸銀行恐怕難度就高出許多。而設立大陸辦事處則是合法、卻最不具成效的一種。2002年當時的財政部金融局正式開放國內銀行前往大陸申設辦事處,讓彰銀、國泰世華銀行、土銀等成為第一波設立大陸辦事處的銀行業者。不過,由於政治因素紛擾,國內銀行到大陸申設辦事處仍只停留在蒐集商情的辦事處階段,連兩年後想申請升格為分行都被打回票。

  “目前想要找大陸銀行合作,最常見的方式還是以購買香港銀行或與大陸銀行簽署合作備忘錄,雙管並行為主,最好的方式當然是多管齊下!目前我們也只有看政府的臉色、看大陸銀行的態度,總而言之,只能看著辦、繼續等啦!”銀行主管兩手一攤,眉頭深鎖地説。
 
  來源:參考消息 

編輯:芳翼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