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金融最新動態
兩岸金融交流
分析評論
相關政策
字號:
臺灣金融登陸現曙光 臺資銀行快馬加鞭走內地

  時間:2006-11-22 09:59    來源:     
 
 

 

  臺灣金融業進軍大陸終現曙光!
  
    中國大陸為履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今年12月11日將對外資銀行大幅開放金融業務,中國大陸將放寬外資銀行子行、限制分行業務範圍,備戰多年的眾多外資銀行目前都在跑步佈局。

  肥美的大陸金融市場豈能獨美外資銀行?對大陸金融市場垂涎已久的臺灣金融業快馬加鞭。臺“立院”在上周初審通過放寬金融機構投資大陸限制,臺資銀行有望實現到大陸設立子行的夙願。島內14家銀行正磨刀霍霍,準備搶灘。屆時,大陸金融市場將成為中資銀行、港資銀行、臺資銀行、外資銀行共同會戰的大戰場。

  臺初審通過金融業登陸

  11月9日,臺灣立法院“內政委員會”9日表決通過解除臺灣銀行業與相關金融機構投資中國大陸限制。國民黨籍立委李紀珠等人提出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36條修正草案(下稱“修正草案”)當日被通過,包括將金融業登陸從“禁止類”改為“允許類”,解除臺灣銀行業與相關金融機構投資中國大陸的限制;另訂審查金融機構可否登陸的主管機關,由“財政部”改為“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但修正草案仍須交由朝野協商。

  而金管會鬆口,不堅持一定要簽監理協議,表態稱可以接受其他形式“共同監理的安排”。不過,若其他政黨對修正草案提出黨團協商,則將需要四個月期的協商,通過時間可能會遷延至明年。

  臺資銀行坐失大陸臺商融貸商機

  “臺商在大陸的資金需求大於臺灣,因此,大陸市場的臺商商機當然比較大。”花旗銀行臺灣區負責人利明獻説,臺資銀行在大陸無法承接放款業務,而外資銀行得以在大陸市場快速拓展業務。例如,匯豐銀行今年在大陸推出“委託貸款”業務,主要是撮合有閒置資金的外商把錢借給缺錢的臺商,匯豐收取保證費,臺商則可以較低的利率借到錢,有閒置資金的外商也可以收取較高的利息,創造三贏。

  李紀珠認為,臺灣金融業目前在大陸只能設辦事處,而外資銀行已經展開大動作佈局,大陸若全面對外開放銀行業市場,臺灣金融業將喪失競爭力。

  事實上,臺資銀行登陸,也是中小型臺商希望兩岸能儘快協助“解困”的關鍵議題。截至2005年底,天津市共有1821家臺企,是臺商在大陸北方投資最多的地區,超過八成的當地臺企有融資需求。目前,天津已有34家臺企提出貸款申請,總額達5.64億元。東莞、昆山、成都等大陸臺商聚集之主要地區,臺商融資難題均普遍存在。

  2005年9月,國臺辦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約,宣佈要提供臺商200億元人民幣的項目融資貸款,迄今,這個項目的貸出金額不到5000萬元,且多由大企業獲得;加上負責承辦的國家開發銀行缺乏臺商融資經驗及足夠的人力,對眾多中小型臺商而言仍是“看得到、吃不到”。

  一旦大陸全面開放金融市場,臺灣的金融業連自己最能把握的中小型臺商融貸這塊大商機,也會完全流失。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蕭萬長曾經表示,融資困難是臺企在大陸投資的最大難題,因為沒有臺資銀行跟進。臺企要在大陸做到更大規模、更高層次發展,最重要的是讓臺資銀行進入大陸。

  西進成臺銀的“救命稻草”

  臺灣的金融服務業産值已佔臺灣GDP的10.1%,與製造業所佔的21.1%已相去不遠,但金融機構目前空有4兆多新台幣的龐大遊資,卻面臨沒有企業可放款困境。李紀珠説,因為許多臺灣企業西進,臺資銀行卻無法赴大陸設分行,以致銀行企業放款業務大幅萎縮,才轉而經營消費金融部分,卻釀成“雙卡風暴”,若再不讓銀行到大陸投資,對臺灣經濟將有不良影響,反之則有利臺灣經濟發展。“如果銀行業可以赴大陸設立分行,不僅可以找出生路,而且外資也會到臺灣的銀行業有並購的興趣,間接促成銀行業的整並。”

  島內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急速下滑,兩岸金融政策無法突破一直被認為是最大癥結。劉憶如憂心忡忡地説,兩岸金融政策再不開放,臺資銀行無路可走,最後將一家家賣給外資銀行。她擔心島內金融産業變成夕陽産業,“金融産業將會消失”。

  心急如焚的李紀珠還説,入股大陸銀行或由香港間接進入大陸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式。她強調,就算修正草案在朝野協商時被擱置,四個月後協商期屆滿後,“泛藍”也會聯手解除銀行到大陸投資限制。

  臺銀摩拳擦掌準備西進

  雖然離修正草案尚待三讀通過,但14家臺資銀行已磨刀霍霍,準備搶灘。畢竟,誰也不想坐困島內,坐觀港資銀行、外資銀行加速入華拓展商機。統一銀行國際開發總經理杜德成説:“臺灣的金融業如果不能走出去,以區域為舞臺,坐困島內,幾乎沒有前途。”

  臺灣第一銀行總經理吳清雲表示,若法令真的開放,第一銀行會對登陸設分行進行評估。臺銀董事長許德南、國泰金副總李長庚等業界人士也表示樂觀其成,他們一致認為,開分行與設子行可齊頭並進、不衝突。

  根據有關規定,外資銀行到大陸設子行,子行的註冊資本只要10億元人民幣,至於子行股東的資産規模,則要200億美元。島內目前符合資格的銀行有:臺銀、土銀、合庫、一銀、華銀、彰銀、北富銀、國泰世華、兆豐、玉山、臺新、中信、臺企銀等13家。在大陸佈局已久的建華銀行因為11月13日正式合併北商銀而達到有關條件,成為第14家符合資格的銀行。

  島內目前共開放十家銀行到大陸設辦事處,大陸有關部門已經批准了七家。根據有關規定,分行須開業三年且連續兩年獲利才能承接人民幣業務,所以臺資銀行都希望越快西進越好,誰也不想落後一步。

  民營銀行有關人士表示,只要董事會通過、金管會同意即可開跑。而臺銀、土銀兩間公營銀行若要到大陸設子行,屬轉投資事業,需“立法院”編預算同意;更有銀行高層表示,為了爭取時效,盼“立院”未來能通融,先允許登陸、再補編預算。

  臺灣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曾説,我們沒有所謂的目標城市,即便是正在成長的城市,都可以考慮布點。

  國臺辦推動臺資銀行登陸

  專家認為,臺資銀行到大陸投資設立銀行,是臺資銀行在大陸獲利的最快方式,也方便在大陸的臺商。

  今年10月,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曾表示,希望更大規模的臺資銀行能登陸成立。而據臺灣媒體指出,鋻於12月大陸銀行業將全面對外開放,國臺辦將推動臺灣的銀行到大陸投資設立臺資銀行。

  對於兩岸金融交流,大陸方面一直不滿臺灣方面不開放大陸金融業進入臺灣。基於促進兩岸經貿交流,大陸已經准許臺灣七家銀行在大陸設辦事處,但七家辦事處至今尚未升格為分行。

  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上月會見“工商建研會”理事長郭臺強一行時透露,大陸方面已改為推動臺灣的銀行到大陸投資設銀行。賈慶林表示,目前在大陸唯一一家的臺資銀行屬於區域性銀行,規模太小,應可以再搞大一些。

  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去年在“2005年贛臺經貿合作研討會”上也曾表示,歡迎臺灣金融業赴中國大陸設點。

  大陸目前唯一一家臺資銀行華一銀行,是1996年6月由臺灣寶成工業公司投資的香港蓮花國際有限公司和上海浦東銀行合資成立,註冊資本額1億美元,後在蘇州設立分行。

  2002年初,臺灣華信銀行投資的美國遠東國民銀行與華一銀行簽訂合作備忘錄,建立業務合作關係。同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華一銀行可承做人民幣業務,包括人民幣存款與貸款、人民幣擔保與結算、人民幣國債與金融投債券投資等,受理對象為外籍、港澳籍商人和臺商,目前,臺商是華一銀行的主要客戶。贏週刊記者 單斌
  
  來源:《贏週刊》

編輯:芳翼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