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金融最新動態
兩岸金融交流
分析評論
相關政策
字號:
臺報社論:金融業不登陸丟失全球佈局重要一環

  時間:2007-04-06 10:49    來源:     
 
 

 

  島內媒體日前顯著報道,包括匯豐、渣打等四家外資銀行,業已獲得中國大陸批淮,可以在大陸境內承做人民幣存貸業務,並大展鴻圖。在此同時,臺灣兆豐金控、臺灣工銀也有分別進軍泰國、越南市場擴展市場計劃,同樣也是摩拳擦掌、躊躇滿志。《工商時報》五日發表社論認為,外資與島內銀行一樣是在拓展疆域,推動全球佈局,但臺灣業者卻無法在當前全世界經濟最蓬勃發展的中國大陸發展,難免令人遺憾,有如拼圖遊戲中失落了最主要的一塊。

  社論指出,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大陸承做人民幣存貸業務,臺灣銀行業四處在東南亞國家尋求設立據點,原始動機其實都一樣,就是為自身的發展尋求最佳機會,並期待最豐盛的報酬。但只要稍具財經常識者都知,東南亞、中南美洲等地設立銀行,並不是沒有發展機會,但相對大陸市場成本可能較高,報酬可能較低。事實上,無可否認地,從供應面論,大陸因為經濟崛起,對世貿組織所做的開放市場承諾必須兌現,政策上多少支援外來金融機構的設立與經營,從需求面論,隨著十餘年來經濟成長率始終維持兩位數,本國與外國企業林立,民間財富快速累積,在大陸設立金融機構絕對是最有利可圖,也最具前瞻性的投資,敏感度高、商場經驗老到,又感受臺灣本地市場面臨飽和威脅的臺商及銀行業者,早就看到大陸市場商機潛力無窮,或透過香港部署,或徑以特別手法在對岸開辦起據點,企圖早老外們一步分享大陸經濟發展所帶給金融産業的利益。社論説,島內金融産業因為供應增加、市場流失及需求減少等環境丕變因素,不再是高利潤産業,部分業者甚至陷入經營困境,當局也曾因而大肆“修法”及推動金融改革予以協助。然而。文章認為,與其放任島內金融産業惡性內鬥、浪費資源,或動用人民納稅錢紓困經營不佳業者或為其善後,不如面對國際現實,承認大陸納入工商企業全球佈局一環的理論與實務的正確性與正當性,務實調整兩岸經貿政策,進而與對岸達成金融合作共識,讓島內銀行業可以前往大陸發展,既可服務台商、兩岸民眾,也可為大陸金融産業提供良性刺激機會,促成兩岸金融産業合作與進步。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輯:芳翼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