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挑海西經濟建設大梁 福建省經貿工作5年回顧

時間:2007-12-26 16:54   來源:F--福建日報

  五年來,我省(福建)經貿戰線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十七大以及省第七次、第八次黨代會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中央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和支援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按照省委、省政府發展戰略部署,認真落實“四謀發展”實踐主題、“四個重在”實踐要領和“四個關鍵”工作要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增強責任意識,務實創新發展,勇挑海西建設大梁,大力實施工業發展“八大戰役”,紮實推進經貿“十項工程”,有效克服和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促進工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力推動了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今年初,省委領導對我省工業發展作出高度評價:“這些年宏觀環境趨緊,再加上有一段時間投入不足,我省工業戰線能夠連續幾年奮力爬坡,實屬不易。這其中經驗值得認真總結,也值得大力的倡導和宣傳。現代化,首先是工業化;海西建設,首要的是工業的支撐;科學發展,首先是結構的調整和工業化水準的提升”。

  回顧過去的五年,經貿工作可以用五句話來概括。

  工貿經濟快速發展

  勇挑海西建設大梁

  五年來,工業持續高位增長。2005年全部工業總産值逼近萬億元大關,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超過萬億元大關,三年實現翻一番;全省全部工業總産值年均增長18.3%,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9%,達到3800億元。工業增加值增速始終高出全省GDP增速2-4個百分點,工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50%以上;今年,工業佔GDP的比重比2002年提高4.5個百分點,達到45%,有力地支撐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持續加速增長態勢,年均增長14.9%,始終比全國消費品零售額和全省GDP增長快2個百分點左右;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突破3000億元大關,達到3190億元,增長18%,創十年來新高,有效地拉動經濟增長,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10%左右。工業節能降耗成效明顯。兩年來,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持續下降,降幅達7.2%,為全省全面完成節能減排,實現萬元GDP能耗年下降3.5%作出了貢獻。

  工業化進程加快

  産業支撐力增強

  自2002年下半年全省企業改革和發展會議以來,我省工業發展開創了新局面。全社會工業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29.2%,2006年突破千億元大關,今年將達1500億元,特別是近兩年製造業投資保持高速增長,今年增長60%以上。工業固定資産投資的加快,加速了工業化進程,産業結構調整優化,競爭力日益增強。重工化度逐年提高,2003年重工業增加值比重首度超過輕工業,今年重工業比重將達51.5%,比2002年提高了4.5個百分點。産業集群發展快速,全省大小産業集群60個,32個省重點産業集群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42%。産品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裝載機械、除塵設備、紡織機械、建築石材機械等裝備製造業發展加快,差別化纖維、新型紡紗、高檔布料、新型幹法水泥比重大幅提高,中厚鋼板、鋁板帶等項目投産優化了我省冶金産品結構,生物醫藥、資訊軟體等高新技術行業取得新發展。煉化一體化、東南汽車、泉州造修船、石獅PTA、廈工三重擴建等一大批重大項目相繼投産和開工建設,有力支撐了我省工業發展後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工業企業投入技術開發經費逐年增加,新産品開發力度加大,今年全省工業企業投入技術開發經費133億元,比2002年增長110%。全省開發新産品28740項,比2002年增長38.9%。擁有省級行業技術開發基地14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增至160個,其中國家級15個。流通現代化進程加快,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比重上升,現代流通方式和消費方式進入百姓生活,“萬村千鄉”等流通重點工程建設取得豐碩成果。企業改革與發展取得新成績,三年國有工業企業戰略調整和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全省國有工業企業改制面達85%,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資産總額、産品銷售收入、利潤總額、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均大幅提高。

  運作調控機制完善

  應對保障措施有力

  過去的五年,是我省經濟運作各類制約因素集中、重大自然災害多發、各種困難矛盾最為突出的五年。既遭遇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百年不遇的持續乾旱以及“龍王”、“桑美”特大颱風等不利影響,又面對煤電油運全國性持續偏緊、通貨緊縮、人民幣持續升值和國際貿易壁壘增多摩擦加劇、國際油價暴漲等宏觀環境,以及原材料價格與工業品價格“剪刀差”長久持續、人員工資剛性上漲和用工荒並存等困難。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貿系統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能源供給、鐵路運輸、成品油和副食品供應、品質標準、安全生産、産業應對等工作機制和工業、市場監測分析體系,制訂了十多項經濟運作綜合協調應急預案和醫藥、煤炭、生豬儲備以及抗災搶險物資生産供應制度,實施了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新增長點的跟蹤調度制度,錯峰避峰、分類有序管理的電力調度方式和刺激工業生産的優惠政策等,有效應對了各類“急難險重突”事件,克服和化解了經濟運作中的各種困難、壓力。五年間,全省發電量4003億千瓦時,年均增長14.6%,最高用電負荷1631萬千瓦,年均增長16%;煤炭生産9610萬噸,年均增長10.5%,煤炭調運2.21億噸,年均增長12.7%;鐵路請車滿足率達98%,海上運力年均增長21.4%,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分別達9.56億噸和2538萬標箱,年均分別增長18.6%、22%;成品油供應量2374.74萬噸,年均增長42.6%。要素的有力保障,促進了工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五年間,規模以上工業産值始終保持20%以上平穩增長,工業經濟效益逐年提高。今年,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更高達173%、利潤為578億元,為歷史最高水準,分別比2002年提高28.5個百分點和增長183%。安全生産形勢平穩,安全生産事故各項指標持續下降,安全生産控制目標全面實現。支前保障體系建設得到加強,支前動員能力提高。

  公共服務平臺加速構建

  産業發展環境日趨完善

  五年來,經貿工作加強對全社會企業和整個行業、産業發展的指導、協調、管理和服務,更加重視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發展,積極構建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和産業發展公共服務平臺。建立了以行業技術開發基地、産學研現場會、網上技術項目需求對接為重點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立了政銀企會商制度,並在全國率先建成政銀企會商電子資訊平臺;大力支援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和典當業發展,擔保、典當規模迅速壯大;積極探索建立市場行銷聯盟,初步形成行銷聯盟機制並開始發揮作用;積極搭建法律服務平臺,強化企業法律培訓和企業維權;大力開展企業創業輔導、企業成長培訓和管理諮詢診斷,近年培訓總人數達36976人次;行業協會改革與發展步伐加快,充分利用行業協會加強行業服務,省級經濟領域社團和行業協會達180多家,涉及24個大行業、94個小行業,年增速15%以上;積極構建閩港澳中小企業合作平臺,借助港澳技術、市場、物流及管理經驗的優勢,推進我省中小企業的發展。充分利用“518”、“618”、“98”和國外重大展會平臺,以及主辦或聯辦省商貿行業投洽會、網洽會、電子商務博覽會和鞋、服裝、石材、工藝美術等行業區域性國際博覽會,促進項目招商活動和經濟技術協作。同時,持續深入開展市場經濟秩序整頓和規範、保護智慧財産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企業治亂減負、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等工作,市場經濟秩序和食品安全明顯好轉。

  方法方式不斷改進

  工貿服務更加有效

  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經貿工作形勢,經貿部門積極推進職能轉變,不斷改進工作方法方式,有效指導工業發展。從産業梳理入手,實施分行業推進,開展了電子、機械、石化、輕工、紡織、冶金、建材、醫藥等十大行業30多個子行業梳理,高起點編制了十多個産業、行業發展規劃和行業行動方案,有效強化行業管理,把工業工作從推進單個企業發展向推動整個産業發展方向轉變。根據市場經濟的新要求,提出“因勢利導、推波助瀾”的工作定位,按推動工作和主導工作兩類,分層面推進經貿工作,並認真組織實施“十項工程”,深入開展15個工作專項。特別是組織實施“八大戰役”,集中力量破解工業經濟發展中的難題,取得實效。根據海西建設的新形勢,在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主動參與海西重大政策、規劃、立法的研究制定工作,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培育産業集群、發展民營經濟、加快流通現代化、加強節能減排等意見建議,研究提出並通過了産業集群發展、迴圈經濟發展、區域經濟協作等規劃,以及發展散裝水泥、新型建材等十多項立法項目,較好地履行參謀助手的職責。

編輯:魏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