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國還沒有綜合性社保法律
● 應該儘快制定《社會保障法》
● 須制定《住房保障管理條例》
● 完善配套法規支援住房保障
綜觀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和發展的歷史,無一不是立法在先,法律健全。但從中國的立法現狀看,首先還沒有一部統一的社會保障法,這與中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客觀需要很不適應。這樣,一些社會保障的具體內容,如住房保障制度內容就無法通過統一立法加以確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含住房保障在內的各項工作的實施效果。
儘快制定《社會保障法》。中國直到目前為止尚無一部綜合性社會保障法律。已經出臺的一些法律和行政法規,很多是經濟體制改革中出現問題時的應急産物,權威性不夠,存在一些缺陷,相互銜接不好,執行效果差,所以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例如,1999年國務院頒布了兩個關於社會保險的條例,因種種原因所限,並不能解決社會保險的諸多問題。對出現的一些問題如何處罰,現行立法尚未明確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倘若立法行動總是落在經濟發展的後面,我們就會處於一種被動狀態。由於社會保障立法滯後,仲裁機構和人民法院對社會保障爭議案件的處理,也處於“無法可依”的狀態。在這種大背景下,住房保障也必然受到影響。因此,當前必須儘快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障法》,用以規劃、指導居住保障法制建設,這也是住房保障貨幣化梯度補貼模式順利運作需要的外部環境之一。
出臺《住房保障管理條例》。要在《社會保障法》的指導下,至少要在《社會保障法》立法思路指導下,儘快制定《住房保障管理條例》。要通過《住房保障管理條例》來具體指導國家的住房保障工作:其一,依法建立統一、權威的住房保障管理機構,我們希望住房保障管理體制能夠通過行政立法得到確認,明確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的主管地位和相關各個部門的職能。使住房保障的申請、遴選、資金籌集、房屋管理工作都得到落實。依法建立統一的住房保障管理、協調機構,是實現住房保障社會化、高效率管理的必然選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二,完善住房保障的監督機制,既要設立內部監督,又要設立外部監督。要增加社會對住房保障管理和補貼資金收支情況的了解,增加透明度,確保資金使用的公平性和科學性。其三,建立住房保障法律制度中資金運用的風險防範體系,加強住房保障費用預算,對住房保障基金進行宏觀管理,同時,建立規範的財務管理體系,及時發佈住房保障基金財務預警資訊,供住房保障管理與運作機構、政府宏觀經濟調控部門參考,以便準確制定政策與措施,改善管理。
完善住房保障的配套法規。住房保障涉及的內容很廣,需要配套法規的支援。根據住房保障模式,需要修訂、制訂一系列法律、法規:(1)應修訂房地産産權産籍管理法規,明確“保障房”這一産權類別,並對其具體含義、管理內容做出規定;(2)制定關於住房保障基金的管理規定,立法明確並保障住房保障資金的來源,並就其管理機構、管理職責、運作與增值處理、監管工作等分別做出規定;(3)通過立法促進個人收入和信用的監管。例如,應該通過立法強化對個人金融資産的監管,對貨幣收入的監管,加強對個人納稅的管理。還要通過立法手段加強對個人信用的管理。這一點要大膽借鑒外國的經驗。以美國為例,目前有效的信用立法共有16項,最重要的包括《公平信用報告法》、《公平信用結賬法》、《誠實租借法》、《信用卡發行法》和《電子資金轉賬法》等法案。美國的個人信用制度的運作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備的體系,具體內容包括個人資信檔案登記制度、個人資信評估制度、個人信用風險預警機制、個人信用風險管理制度等。這些相關規定對中國來説大多具有借鑒意義。(作者董 藩為北京師範大學房地産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芳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