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外儲問題的根本在於外資和美債

時間:2011-09-27 11:00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美債、歐債危機和有可能出現的日債危機,不僅使人們對中國高達3.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充滿擔憂,而且對不斷激增的外匯儲備焦慮不安。

  很多專家寄希望於美國做負責任的國家。有人主張解除資本管制和藏匯於民,但這將加速金融危機的爆發,並導致中國經濟的美元化。而採取多元化的投資戰略,購買黃金和資源,加大對外直接投資的辦法,在目前歐債和日債面臨嚴重危機的情況下,顯然是不可取的。

  不關心外儲激增的原因,而關心外儲的保值和增值的問題,是以偏概全的做法。外儲的問題是結構問題,包括外貿和金融的結構問題,而非貨幣和投資問題。

  “金融核訛詐”危及中國經濟

  我國外匯儲備的激增和購買美債是中國經濟發展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此問題解決得巧與拙,將關係到中國金融危機的可能,利弊中更存在中國經濟被殖民化的可能。

  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指出,“外匯(佔款),佔最近十年投放的基礎貨幣量遠遠大於100%”,目前在央行投放市場的新增貨幣供應量中,因外儲增加而投放的貨幣量佔到80%以上的權重,由外匯佔款産生的貨幣超發在我國引發了嚴重的通脹。在外資通過美元流入收購我國企業及其合資企業股權(例如最近汽車合資外方掀起增持潮)的同時,央行為了回籠因為外儲增加而超發的基礎貨幣,採取了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併發行央票的信貸緊縮措施,但這種貨幣政策對外資毫無影響,卻導致了我國大量的民營企業特別是面向內需的企業因資金嚴重短缺而瀕臨絕境,而效益較好的企業也不得不被迫通過向外國銀行借入美元、中外合資、出售股權和海外上市等方式加入到美元經濟來規避信貸緊縮政策的扼殺。

  因此,我國外儲的激增不僅標誌著我國貨幣發行自主權的日益喪失,標誌著外資企業在我國建立了不受我國央行貨幣政策調控的“經濟租界”,更嚴重的是,它還標誌著外資對我國實體經濟的控制權得到了迅速擴大和加強。

  中國社保基金2010年餘額僅8566億元人民幣,每人平均僅657元,養老金的空賬規模目前高達1.3萬億元人民幣。2007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重為近年最高,也只達到3.32%。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擴大高中招生以及擴大高校招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鉅額負債來實現的。

  而我國卻借給美國社保和住房等福利資金高達約20000億美元(按歷史平均價格計算大約為140000億元人民幣),換言之,美國這個富裕國家的國民每個人平均借中國人4.5萬元人民幣,由此産生了一種奇怪的現象:我國有錢借給外國,但卻無錢給國民發放養老金和增加教育經費。

  目前,美國正在複製上世紀90年代通過迫使日元升值摧毀日本經濟的做法,但由於我國經濟的發展水準與當時的日本根本無法相比,一旦中國重蹈日本的覆轍,我國將發生異常嚴重的金融危機。其中原因之一在於,日本所持有的大量外儲是由本國企業的出口順差所構成的,而我國外儲的增加主要是由外國直接投資、外商投資企業貿易順差和熱錢所構成。

  2010年,我國外儲凈增5081億美元,其中引進外國直接投資1057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順差1243億美元,熱錢流入2193億美元(包括我國由於實行人民幣結算業務而導致的幾百億美元流入)。外資企業和熱錢流入總共佔88%,這實際上代表著外資對我國國內資産的索取權,是我國間接的對外資的隱性債務。

  因此,一旦人民幣升值到位,外商特別是熱錢將拿手中的人民幣兌換美元,如果外管局沒有足夠多的美元現金讓外商換匯,我國將發生嚴重的貨幣危機,導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暴跌,引發我國房地産泡沫的崩潰和大量企業特別是在海外融資的企業發生嚴重財務危機,外資將借機廉價收購中國企業和資産,外資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全面控制將宣告完成。

  我國購買美債的行為隱藏著巨大的政治風險。我國通過出口廉價産品、賤賣自然資源和引進外國直接投資換取美元並購買美國國債,美國政府再把籌集到的資金低息(長期維持在0至0.25%的低利率水準上)貸給跨國公司,而跨國公司卻使用這些資金大肆收購中國企業並進而控制中國産業特別是高端産業,這是一種自殺性的經濟發展模式。

  美國政府通過向我國出售美國國債所籌集的資金被美國政府用於支援疆獨、藏獨、臺獨、在中國周邊建立圍堵中國的軍事基地並援助周邊小國哄搶中國,美國的戰略目標就是要搞垮中國經濟和分裂中國。而一旦中美之間發生衝突,不僅中國存放在美國的黃金有可能被沒收,而且中國購買的美債也有可能被宣佈作廢。

  美國通過哄騙讓中國持有越來越多的美債,其目的是要把中國持有的美債作為挾持中國的“金融核訛詐”的戰略武器,在經濟、政治、軍事和外交等方面迫使我國在將來放棄越來越多的國家主權。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