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不宜轉向大幅加息

時間:2011-06-21 11:01   來源:深圳特區報

  最近,“金融大鱷”索羅斯、標普及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唱空中國經濟,他們擔憂的核心無非是中國通脹水準及地方債務風險等等問題。這些老掉牙的觀點可能讓普通老百姓嚇一跳,若想迫使中國經濟決策當局推出矯枉過正的政策,那就未免言過其實。

  毫無疑問,未來中國的通脹水準是可控的。今年5月份CPI漲幅已超5%,這並不表示中國通脹形勢的惡化,更多的是旱災及翹尾因素等非長期性因素導致的。考慮到自去年第四季度以來數量及價格工具的多次使用,貨幣緊縮的疊加效果已顯現,民間市場利率大幅攀升,中小企業和房地産商資金鏈斷裂的風險正加大。在這種資金狀況下,我們是否需要理性思考進一步擴大緊縮措施,甚至大幅提高利率100個基點的重大後果?

  在中小企業普遍貸款難的格局下,央行不應過度拉緊資金鏈條,否則容易出現中小企業大量破産,下崗工人大增的局面。對國外人士密切關注的中國惡性通脹問題,其實是杞人憂天。隨著過去8個月的緊縮政策的疊加效果逐步兌現,短期超預期通脹的局面將會逐步消退,加之房市調整的開始,去杠桿化的過程已展開,因此,過度通脹問題會隨即消失,最終面臨的將會是溫和通脹,甚至是通縮。

  進一步而言,在當前政策決策處於微妙變化之時,決策者更要注意權衡利弊,避免被外人牽著鼻子走。由於中國面臨的利率二元結構問題,當前看似較低的利率水準,其資金成本在民間利率上體現得非常明顯。在當前環境下,宜提高通脹容忍度,更關注企業破産帶來失業率的問題。畢竟,後者可能影響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大好局面。

  如果因受外界壓力的影響而繼續加息,那就等於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即使不考慮美國經濟可能二次探底帶來量化寬鬆的問題,即使不考慮中國經濟仍處於復蘇階段及經濟增速仍可能二次探底,單從中國利率二元結構的問題來看,亦不是通過簡單加息可以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中國金融體系需逐步實現利率市場化,降低中小企業的借貸成本,建立公正公平的市場機制和環境。

  仔細分析諸多鼓吹繼續大幅加息的觀點,不難發現,一些專家或機構站在西方經濟學的角度來觀察中國的特殊性問題。

  雖然大幅加息論並不可取,放緩加息也並不意味著絕對不加息。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經濟結構的調整是複雜而漫長的過程,不可能通過以加息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深層次矛盾。

  當下,市場各方更應學會理性的看待當前中國經濟問題。索羅斯們並非單純的從經濟角度來看待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更可能是站在政治角度來探討經濟話題。如果政策基調被這種輿論所誘導,那就很容易誤入歧途。

  (作者為華林證券研究中心副主任)

編輯:王思羽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