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經濟增速放緩 貨幣政策或進入觀察期

時間:2011-06-20 08:07   來源:中國經濟網

  近期國內外經濟增速出現放緩的跡象,歐美等主權債務危機亦不斷升級,發達經濟體寬鬆貨幣政策退出步伐放緩。綜合來看,預計國內貨幣政策或將進入觀察期,未來(比如7月份)還有可能加息1次。但除非物價出現持續超預期飆升,短期內進一步大幅加息的空間已經較為有限。

 

  尚無硬著陸風險

  從國內來看,投資保持強勁增長,消費增速放緩成為趨勢,對外出口穩健增長。儘管出口連創新高,但仍需關注近期歐美經濟體PMI整體回落,可能在未來數月對我國出口造成的不利影響,預計出口增速將逐步回落。總體來看,出口降幅將大於進口,預計貿易順差將有所回落。

  整體來看,短期內國內經濟整體放緩基本已成定局。初步測算,二季度GDP同比增速可能降至9.2%-9.3%附近。經濟大幅下滑的風險偏低,但也需要重點關注歐美經濟復蘇放緩的風險。

  未來通脹壓力仍然不減。一是乾旱及洪澇災害有可能對今年的糧食生産構成一定威脅;二是國內電價、公共事業價格面臨漲價的壓力;三是大宗商品價格保持高位震蕩。相對有利的因素是,由於全球經濟出現放緩,短期大宗商品繼續大幅衝高的可能性下降,輸入性通脹壓力略有緩解。初步預計6月份CPI為5.9%-6.2%,三季度仍將維持在5%以上高位,四季度回落。

  利率工具運用需謹慎

  從全球及國內貨幣政策經驗來看,就業與經濟增長壓倒通脹,成為政策調控的首要目標。歐美等國在通脹十分嚴重的情況下,比如美國5月份CPI達3.6%,英國CPI達4.5%,仍然按兵不動就是這個道理,國內負利率格局也經常存在。雖然國內經濟增長目標為7%,筆者預計,如果GDP增速始終保持在9%以上的增速,那麼從緊政策仍將保持;如果經濟增速進入8%-9%區間,那麼政策將進入觀察期,則緊縮性政策將會放緩;而如果經濟增速落入8%以下,則政策或將面臨“保增長”的壓力,將重新轉向寬鬆。如果二季度GDP增速已經接近9%附近,那麼政策或將進入觀察期。

  其次,本輪通脹是成本推動型(為主)+貨幣累積型通脹,加息並不能完全解決這類通脹問題。治理這類通脹的主要手段應當包括:一是,適度加息以遏制因貨幣氾濫而催生的投機性需求,但不必非得實際利率轉正。中國在歷史上通脹飆升的時期,從來都是負利率格局,比如1992-1996年,2003-2004年。如果加息幅度過大,反而加大企業成本,目前貸款利率按基準利率上浮30%-50%,民間借貸達到15%-20%(甚至更高)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企業負擔加重,可能有助於推動通脹螺旋式上升;二是,降低企業各類成本,包括稅、費、資金成本等。在貸款利率不斷走高的背景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不斷升值,企業的成本上升幅度過快而産品價格轉嫁能力有限,迫使企業“提價”行為屢屢出現;三是,採用偏緊的流動性收縮工具,比如存款準備金率多次調整;四是,採取有限的臨時性價格管制措施。不可否認,政府干預能夠起到燙平物價波動的作用,能夠防止CPI創出極值,但是可能會拉長通脹的持續時間。

  最後,依舊動蕩的全球經濟、金融市場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內貨幣政策的繼續從緊。全球經濟放緩一定會影響到國內的出口,與此同時,發達經濟體持續的低利率政策,也會在資本流入方面給我國帶來更大的壓力。除此之外,地緣政治所帶來的大宗商品漲價風險,主權債務危機所蘊含的更大風險,都需要國內的貨幣政策為未來預留一定的空間。(王雪 馬永波)

編輯:王思羽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