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小企業短命背後是複雜經濟生態

時間:2011-01-14 09:28   來源:新京報

  當前中國中小企業短命,既源自於企業自身素質,又與其在整個經濟金融生態中所處的弱勢地位直接關聯。

  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再次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日前永安信基金在其舉辦的中國企業金融高峰論壇上表示,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為2.9年不足三年,而資金不足是重要成因。(據1月12日《新京報》)

  遺憾的是,至今我們對目前依舊處於野蠻生長的中小企業知之甚少。以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例,2008年花旗報告指出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為2.9年,之後民建中央發佈的研究報告則顯示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3.7年,本次永安信基金再次把中小企業平均壽命鎖定至2.9年。顯然,僅從中小企業壽命這個側面就充分顯示,我們對中小企業的研究和認識尚不到位。

  其實,中小企業短命背後是一個複雜的經濟生態問題。

  其一,從中小企業的發展軌跡和脈絡看,中國中小企業絕大部分呈現出散兵遊勇式的離散化發展狀態,帶有典型的機會投資型特徵,尚未形成一個有效的産業集群狀態。中小企業間的關係相對鬆散且同質化突出。這不同於歐美日等的中小企業,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中小企業都屬於一個具有中心驅核的産業集群內,且每家中小企業都帶有不可替代的專業差異化服務功能。中心企業離不開圍繞其服務的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也需要中心企業,這很容易使中小企業與中心企業産生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如産業集群內的上下游抱團融資功能。

  因此,也就不難理解歐洲和日本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12.5年,美國為8.2年,而中國中小企業則僅為2.9年。

  其二,中國的中小企業大致可以歸類為出口導向型和地區性市場導向型企業。前者由於中國製造處於低附加值層次而投資收益率低且具不穩定性,這導致了其抗風險能力較低。

  而地區性市場導向型中小企業,則主要依賴於各地或隱或顯的地方經濟保護色彩。其之所以能夠生存,很大程度上源自中國基礎性市場制度建設不完善,商品和服務跨地區流動的物流等交易性成本較高,並存在或隱或顯的地區交易壁壘,從而為本地中小企業提供了市場空間。這類中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同樣較差,從而註定其高夭折率。

  其三,中小企業缺乏系統的金融服務安排,加劇了其抗風險能力的弱勢。目前中國金融市場存在著明顯的“楚河漢界”:正規金融市場服務於國企和大企業,而民間融資服務於中小企業。這種事實上的雙軌制使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缺乏有效的制度性保護。這不可避免地牽制了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導致了其高死亡率。

  由此可見,當前中國中小企業短命,既源自於企業自身素質,又與其在整個經濟金融生態中所處的弱勢地位直接關聯。

  當前若不系統性地矯正中小企業在經濟金融生態中的不利之局,中小企業將頻繁地通過産業資本與虛擬資本的轉換,而加劇經濟社會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即部分中小企業一旦發現産業投資收益逼仄,就迅速套利轉向金融投資,從而既導致就業不穩又助推通脹和資産價格泡沫,增加宏調難度。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