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換城消費”新變化釋放多重經濟信號

時間:2010-11-15 16:59   來源:新華網

  深圳皇崗口岸,市民程芳拎著大包小包正準備過關,除了從香港帶回心儀已久的IPAD,她還順手買了一些洗髮水、陳醋和涼茶。

  最近一條“深圳主婦到香港打醬油”的消息引起各方關注。程芳説:“特意去打醬油有點誇張,但順手買些日用品回來倒是越來越普遍。”

  隨著內地物價的上漲、港元對人民幣持續貶值,以及深港往來的便利化,風行了近30年的港人北上消費,正悄然轉化為深圳人南下購物,採購的內容也從名牌服裝、化粧品、電子産品延伸到“油鹽醬醋”等日用百貨。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10月份中國CPI同比上漲4.4%,環比上漲0.7%。但大多數深圳人感受到的物價漲幅要高於這一數字。

  精明的家庭主婦很快覺察到香港米、蛋、油等生活必需品價格的吸引力。比如:在香港15個雞蛋售價8.5元人民幣(10港元),約合每斤雞蛋4.25元。而在深圳,雞蛋的價格維持在每斤5.98元左右。

  於是,深圳的“換城”消費族應運而生,他們每每把成箱的洗滌用品、食品從香港帶回家中,而且彼此分享購物經驗,樂此不疲。

  受此影響,蕭條已久的中英街的生意也紅火起來。據統計,最近一兩年,前往中英街的深圳市民明顯增多,每天有2000多人進入中英街,一到休息日,進入中英街的人數還會增加。

  導致“換城消費”新變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民幣對港元匯率的變動。四五年前,100人民幣只能兌換80多港元,隨著人民幣升值,現在100元人民幣可以兌換116港元。考慮匯率的因素,到香港購物顯得更划算。

  “深圳與香港市民消費習慣的變化,説明物價上漲和人民幣升值雙重因素已經對居民的生活産生了較大影響。”長城證券宏觀策略分析師高淩志説,最近美國推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致使熱錢大量涌入新興市場,中國的輸入性通脹壓力加大,當前確實應當把預防通脹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首要目標。

  從2009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深圳市民“一簽多行”也為深港“換城消費”提供了便利條件。根據有關規定,深圳200多萬名戶籍居民,一年只需一次簽證就可以多次往返香港。

  據廣東省口岸部門最新統計,自去年4月深圳開始試點實施“一簽多行”赴港遊後,今年以來持該類簽注赴港客月均突破50萬,較去年大增近六成;迄今持此類簽注赴港客流總量已突破780萬。

  程芳對此深有感觸,以前去一趟香港比較麻煩,就撿重要的、急需的買。現在簽一次無限次往返,就像到隔壁去逛一下街,所以就順便去看看超市裏的柴米油鹽。

  皇崗口岸工作人員黃俊生告訴記者,最近一段時間從香港購買日用品的情況確實增加了。但這些人大多是去香港順便買點日用品,並非是特意去“打醬油”。雖然香港有些商品“平”過深圳,但畢竟還要考慮路費和時間成本。從深圳去比較近的香港上水來回要花30港元左右,時間要半個小時;而去灣仔、中環等地則要約100港元,耗費個把小時。

  黃俊生説,深圳居民去香港購買生活必需品,一個是價格的吸引,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在提高,看中香港商品的品質。比如,很多人覺得香港的李錦記醬油味道更純正,商品的品質也更值得信賴。如果專門圖省錢,從經濟成本考慮來回一次並不划算。

  “深港‘換城消費’出現新變化,實際上是深港同城化加快的具體體現。”深圳大學産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魏達志説,市民逐低價而購是自然的經濟規律,但前提是深港兩地人員往來的便利化和往返的無障礙。

  昔日港人北上消費,而今深圳人南下“掃貨”。儘管從大的概念來説,“深港同城”還有很長的距離,但是從“換城消費”的變遷上,人們卻已經感覺到這種融合的加速。(記者 彭勇)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