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漲多跌少的“誤解”怎消解

時間:2010-08-18 11:02   來源:新京報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有關負責人在回應網上流傳的“國際油價下跌國內油價卻反升”時説,社會上流傳的國內油價“漲快跌慢、漲多跌少”的觀點是一種誤解。(據《新京報》)

  此“誤解”在社會流傳許久、流傳很廣,針對此“誤解”,有關部門已經回應、解釋多次。然而,這種“誤解”卻仍在流傳,仍在“誤解”下去。這種“誤解”為何不能消除,生命力何以如此堅強呢?這必定有其原因和理由。

  近兩年來,從總量分析,2008年6月20日國際油價為每桶132美元,目前為80美元,與此同時,我國的油價卻每噸上漲了1710元。從每次具體漲跌情況看,共上調7次,下調5次,共上調3390元,下調1680元。不僅漲價次數比跌價次數多,變化幅度也是漲得多跌得少,三次降價幅度都在每噸200元左右,而漲價最少的一次每噸也漲了300元,總體走勢在上漲。僅僅從這些公開的數據和漲價次數直接來看,“漲快跌慢、漲多跌少”的觀點是成立的。

  發改委價格司負責人説,2008年國際市場油價一度漲至每桶147美元的歷史高點,但6月20日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後,國內成品油價格僅相當於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每桶83.5美元。這裡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在國際油價處於147美元每桶時,雖然國內油價保持不變,但是,國家財政給石化煉油企業以鉅額補貼。二是國際油價在147美元一桶時,油價沒有再提高,但是,在2008年底國際油價跌至每桶45美元時,國內成品油價也同樣沒有下降。發改委還需要從這兩個方面著手,進一步消解公眾的“誤解”。

  另兩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是無論國際油價在什麼位置運作,中石化、中石油每年都有鉅額利潤,多年來堪稱全球最賺錢企業。如果賣油賠本、虧損,能賺那麼多錢嗎?

  二是中國大陸石油對外依存度在50%左右,美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70%。而國內成品油價格卻貴過美國。再考慮兩國的居民收入差距,不免令人疑惑,國內成品油價真的不具備下調空間嗎?

  2008年底國家出臺了新的成品油價格機制,改變了過去定價任意性、隨意性過大的問題。這個新機制規定:在連續22個工作日內,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上漲超過4%時,國內成品油價格相應提高;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下降超過4%時,國內成品油價格也相應降低。新機制看似公平合理,但仍有一點令人疑惑,將産品價格與原材料價格漲跌相掛鉤,是否意味著石化企業不需要像其他企業那樣承擔原材料價格變化的風險?此外,該機制還提到“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考慮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合理流通環節費用和適當利潤確定。”那麼這些費用和“適當利潤”應該是多少?也需要相關部門來進一步解答。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