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津貼讓普惠式養老不再遙遠

時間:2010-04-14 11:57   來源:新華網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近日向《中國經濟週刊》表示,今年民政部將統一高齡養老津貼制度,全國80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享受津貼。這也意味著老年福利由救助型向基本生活保障型發展。(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養老問題對於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的我國來説,是個艱澀的課題。據統計,10年中我國老年人口增長5000萬,現正以年均近1000萬人的增幅“跑步前進”,到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口將發展到三四個人中就有1個,且高齡化、空巢化現象日益嚴重。老齡化的速度和程度已經超乎我們的想像,而養老保障、養老服務等方面出現的挑戰也伴隨而來。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無不體現出公眾對於贍養老人的關切。對於家庭個體而言,孝敬長輩、贍養父母是家庭成員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但事實上,現階段絕大多數老年人的養老問題也僅僅擁有家庭自我保障這一塊,其養老經費只是來源於家庭或個人儲蓄。此外,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目前正步入老年,兩個人面臨撫養四位老人的重任,的確壓力很大,這凸顯出了家庭式養老的弊端。要建立起普惠式養老保障機制,整個社會能夠做的還有很多,政府的財政支援更不可或缺。

  如今,全國將統一高齡養老津貼制度,對於廣大80歲以上的老人來説,無疑是振奮人心的消息。這一舉措如能科學有效地實施,則家庭養老困境將會得到逐步緩解,普惠式養老機制也將步入制度化、規範化的正軌上來。

  目前,全國僅個別省市實行了高齡津貼制度,大多數省份並沒有統一規定。位於西部的寧夏都做到了統一發放高齡津貼,很多沿海發達地區反而做不到。這一巨大的反差讓人不得不深思。顯然,公共財政在養老等民生領域仍然投入不夠。在“政績工程”、“面子工程”、“惟GDP論”等思維驅使下,有些人一談到社會保障投入不足的問題,就歸結為“財政資金緊缺”的客觀原因,令人難以接受。只有擯棄以公共為名的“政績”,將有限的公共財政用到普惠於民的刀刃上,國民養老的後顧之憂才能最終破除,普惠式養老社會的到來才不會太遙遠。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