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文化磨合決定企業收購成敗

時間:2010-03-31 09:45   來源:人民日報

  一個是IBM這個“PC産業締造者”;一個是享有“世界上最安全汽車”美譽的瑞典豪華品牌沃爾沃轎車。

  一個是中國電腦第一品牌聯想;一個是中國民營轎車企業的創始者吉利。

  ……

  無論從收購對象還是收購主體看,3月28日吉利收購沃爾沃轎車的“蛇吞象”之舉,與2004年12月8日聯想集團收購IBM個人電腦事業部,都有著眾多相同點。那麼,聯想收購IBM給吉利帶來哪些啟發和警示呢?

  首先,簽署最終收購協議,並不意味著收購成功,這只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第一步”。即便是順利實現了資産交割,如期完成了組織架構的整合以及文化融合,並實現了盈利,也不能輕率地做出收購徹底成功的結論。

  以聯想為例。從2005年5月1日提前完成收購業務、躋身全球第三大個人電腦企業;到當年年底通過獨立運作、融合、適應三個步驟艱難完成集團架構整合,實現當季盈利,其後兩個財年也都實現了利潤增長。聯想收購IBM的前幾年,在外界看來,絕對可以算作成功。

  然而,突如其來的國際金融危機,讓新聯想積累下來的國際業務執行力不強,業務架構、産品結構、市場結構調整滯後等問題凸顯。聯想巨虧2.2億美元,讓柳傳志不得已重新出山。大調整後,聯想主攻新興市場才重新扭虧為盈。

  其次,對文化融合的難度,估計多高都不算過分。回顧5年多走過的風風雨雨,在肯定收購取得了初步成功的同時,柳傳志並不諱言聯想曾經走過的彎路。“文化磨合決定收購的成敗。”

  在當初評估收購風險時,柳傳志自己認為有四方面:市場流失、員工流失、文化磨合和業務整合。其中,文化磨合是他最為擔心的。收購後維持下至銷售人員、上至最高管理層不變,只是文化磨合的一小步。兩國複雜的國情、兩個企業各具特色的企業文化,在收購後的日常管理中,還是帶來了種種不和諧。文化融合,恐怕是擺在吉利面前的重大挑戰。

  此外,培養國際化水準的人才,實現管理思想的輸出,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一直以來,國際管理團隊與聯想自身團隊之間執行力存在不小的差距。聯想在去年虧損的嚴峻形勢下,對國際團隊進行了關鍵崗位的人事調整。當初,不是不想換,用聯想人的話説,他們是花了5年多的時間,才培養出了接班的本土人才。

  在收購團隊中,吉利網羅了一批國際化人才,但需要指出的是,在收購專家之外,儘快培養起一批既具有國際化視野,有能貫徹吉利經營思想的管理專家,才是吉利從一開始就要著力打造的。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