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無助於減少貿易和國際收支順差

時間:2010-03-30 10:05   來源:騰訊財經

  貨幣升值無助於減少貿易和國際收支順差,這已經被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臺灣地區和中國大陸自身的實踐反覆證明

  最近幾個月的報刊有關人民幣幣值被低估以及升值對中國利人又利己的言論一直比較多。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

  人民幣升值難減美國貿易逆差

  中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是國際産業轉移的結果。根據商務部的統計,中國對日本、韓國、臺灣及東盟的逆差去年高達1478.3億美元,與對歐美的順差相比在過去幾年一直是比較接近的。實際上,這與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中國總出口的比重高達60%是一致的,與國際製造業先轉移到日本、後轉移到亞洲四小龍、最後又梯度轉入中國大陸的大趨勢是一致的。

  這些由歐美日韓澳等發達國家及臺灣地區的企業主導的生産線具有兩個很明顯的特點:

  一個是大進大出,即原材料和半成品大部分來自境外,産品加工後也出口到境外。對這種同時依賴進出口的企業,人民幣升值對其出口的影響很小;很自然,人民幣幣值對美國收窄貿易逆差的努力也就幫助甚微了。

  外商投資企業主導的加工貿易的另一個特點是核心技術和品牌由其母公司掌控,生産線可以根據供應鏈或國別之間的比較優勢不斷遷徙。如果西方不斷施壓,導致升值預期一直很強烈,以致熱錢不斷涌入、流動性長期過剩,進而推動房價、物價、工資上漲,那麼,在生産成本過度上升之後這些外企就會把生産線搬到中國以外的國家或地區,比如印尼、印度、越南等。但由於美國已成功地轉型為以服務業為主的國家,傳統製造業的比較優勢已不復存在,因此,不管生産線怎麼轉移,指望人民幣升值減少美國貿易逆差或指望生産線大量搬回美國,只能是水中的月亮或競選時遞給工人的畫餅。2005~2007年人民幣大幅升值18%,但美國對中國逆差卻從1142億美元擴大至1709億美元,即佐證了美國施壓的非理性和非利己性。

  就一般貿易而言,中國的比較優勢並不明顯。在這些貿易中,中國企業的低成本是建立在環境保護和勞動保護不足、收入分配不合理以及農民工未融入城鎮社會的基礎上的。要解決這些深層次問題,必須致力於建設和諧社會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而不應當使用人民幣升值的手段。

  人民幣升值不僅無助於上述問題的解決,還會持續打壓此類出口企業,導致企業反過來降低工人的薪資和勞動保障水準,減少對環保及安全生産設施的投入。這種成本轉嫁的方式,無助於減少中國對美國的出口,無助於改變美國對華逆差的局面。與此同時,人民幣升值會增加美國的消費者負擔,加大歐美的通脹壓力;美國不斷對人民幣匯率施壓,還會導致國際遊資在以香港和中國內地為中心的東亞地區涌動或折騰,從而加劇亞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所有這些對“大病初愈”的美國同樣是不利的。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