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發揮經濟刺激政策的積極作用

時間:2010-03-16 15: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再好的藥也可能有副作用,經濟政策也是這樣,既可能有積極作用,也可能有消極作用。人們之所以選擇這種政策而不選擇那種政策,是因為在特定的情況下這種政策更有針對性,更為有用,更為急需。這就像治病一樣,明知藥有副作用也得用,否則就治不了病。當然,人們會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作用,限制其消極作用。

  在1929年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凱恩斯理論作為治理經濟蕭條的有效手段,逐漸成為西方經濟學的主流,其特點是通過政府干預和政府投資以治理蕭條、啟動經濟。從經濟實踐看,這種政策主張的實施確實使西方國家保持了長時間的經濟繁榮,但後來卻出現了滯脹。所謂滯脹,就是通貨膨脹上去了,經濟卻沒有實實在在的發展。凱恩斯認為,經濟蕭條時期的重點是解決失業問題,而失業和通脹是可以互換的,人們可以在通脹和失業之間選擇合理的搭配,尋求最佳平衡點。通過擴張性政策刺激經濟、推動經濟發展,就可以解決失業問題。然而,長時間實施這种經濟政策卻出現了人們不願看到的現象: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互換的比例慢慢在變,要使失業率降到一定程度,需要注入更多的貨幣,於是出現了更高的通貨膨脹率。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如果4%的失業率伴隨著2%—3%的通貨膨脹率,那麼,10年之後,同樣是4%的失業率卻意味著5%—10%的通貨膨脹率。而要使物價降到2%—3%的水準,則需要以5%—7%的失業率為代價。這就是滯脹。

  為什麼長期實行凱恩斯主義政策會發生滯脹呢?這主要是由於人們的理性預期和自我保護。凱恩斯理論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工資和物價水準不變。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預期的改變,工資和物價水準都會發生變化。具體來説,失業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係可分為三種情況或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二者之間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在第二階段,人們已經根據通貨膨脹的情況調整了自己的預期,並且採取你漲價我也漲價的辦法保護自己的利益;在第三階段,如果政策不適當,市場機制受到干擾,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就變成了相互加劇的關係。這就是説,短期失業和物價之間的關係是成反比的,具有替代關係。但在長期,這種關係卻消失了,就業水準與通貨膨脹之間就沒有關係了,再繼續實行擴張性政策,結果只能是滯脹。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我國實施了所有經濟刺激政策,實現了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同時,我們也應吸取其他國家的經驗教訓,利用“後發優勢”,充分發揮經濟刺激政策的積極作用,限制其消極作用。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把近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結合起來,把發揮刺激政策的作用與完善體制機制結合起來。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刺激政策是臨時性的,是非常情況下的非常之舉,經濟活力的最終源泉在於微觀層面,在於企業的活力,宏觀經濟政策應當有利於增強企業活力。其次,刺激政策應致力於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政府的投資和干預不能代替民間投資,而應努力帶動民間投資。第三,借助刺激政策及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政府投資應與新的發展戰略結合起來、與調整經濟結構結合起來。第四,把握好政策的力度,加強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避免“貨幣呼吸機”效應——一旦拿掉呼吸機,就又回到原來的狀態。第五,抓住時機推進改革,建立健全保障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