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為何不用政府債券取代稅收

時間:2010-01-04 09:07   來源:中國青年報

  -面對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減稅應該成為我國政府經濟刺激計劃的一項重要內容。

  除了擴大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策和擴大政府財政支出規模的財政政策以外,減稅也是刺激經濟增長的一種常規方式。

  減稅可以減輕企業的負擔,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強企業的活力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使企業更容易度過經濟不景氣的困難時期。從就業方面看,企業競爭力的增強和負擔的減輕,無疑有利於遏止市場需求的下降,緩解失業率的上升勢頭。減稅還可以鼓勵企業投資,增加就業。從需求的角度看,減稅措施所帶來的企業經營成本的下降,就業的增加或失業上升勢頭的減緩,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都能夠起到刺激民間消費的作用。目前在美國實施的被稱為“奧巴馬新政”的經濟刺激計劃,其核心內容就是通過減稅和退稅來刺激消費和投資。2008年下半年以來我國也陸續出臺並實施了一系列的減稅政策以刺激國內消費增長。

  但隨著財政收入增長率的下降和由於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而帶來的財政赤字的增加,2009年8月,國家稅務總局又出臺了《進一步加強稅收徵管若干具體措施》,開始了一場增加稅收的攻堅戰。筆者以為,孤立地看加強稅收徵管何錯之有,但加強稅收徵管必須建立在減稅和稅制改革的基礎上,然後再“薄徵嚴收”,否則,豈不是左手刺激經濟,右手又給已經不景氣的經濟澆涼水嗎?

  我國目前具有很大的減稅空間,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長時間超過居民收入、GDP的增長速度。2008年,我國的財政收入在國民經濟遇到嚴峻局面的情況下,依然增長了19.5%,突破了6.13萬億元。2009年我國的財政預算規模為6.57億元。這些數字還沒有算入土地出讓金收入、社會保障收入和預算外收入。與此相對應,管理著世界上最複雜的經濟系統、還扮演著“世界警察”的美國政府,其2007年的聯邦政府財政收入僅為2.4萬億美元,僅佔GDP的18%。

  從政府掌握的國債餘額的規模來看,2008年末我國的國債餘額為5.32萬億元,僅佔當年30萬億規模GDP的17.73%,從國際視野來看,這是一個比較低的水準,這意味著中國政府還有相當大的發債潛力。可作參照的是西歐國家,他們的國債餘額佔GDP的比重普遍在60%左右,美國政府的數字要高一些,國債餘額通常佔到其GDP的70%以上。日本從2000年起,其國債規模就開始超過該國的GDP,2008年該國的國債餘額為當年GDP的166.8%,達8.18萬億美元。截至2009年9月,這一數字已經因為該國的經濟刺激計劃繼續攀升至9.6萬億美元。而我國政府還有很大的國債容量沒有使用。既然要刺激經濟、刺激內部需求、刺激出口、增加就業,為什麼不用政府債券來取代稅收呢?

  有一些人擔心減稅的結果就是銀行的儲蓄增加了,並不見得能夠增加多少消費。這種擔心有一定的道理,但減稅帶來的替代效應沒有大到百分之百,而且存在很強替代效應本身也説明通過減免稅刺激需求和投資的必要性。稅賦的減免至少能夠穩定市場信心,改善市場的預期,使企業的裁員不那麼嚴重,使家庭需求的減少小一點吧。

  還有人認為在當前産能過剩的情況下,減稅也不能刺激民間投資,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但我們也要看到,減稅即使沒有增加投資,也提高了企業在未來的投資能力,即使沒有增加投資,也有利於企業減少裁員和降低倒閉的風險,減少失業就是增加消費需求。

  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被壓得已經走不動了,就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卸下其背負的沉重包袱便失去了意義。企業背負現在這樣沉重的稅賦負擔不論在經濟景氣的時候,還是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都是不合理,都應該進行稅制改革,在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就顯得更不合理了。減稅不是一個像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一樣的針對短期經濟波動的應急性宏觀經濟政策,而是立足於長遠、提高經濟系統活力的治本之策。通過增加政府投資以擴大內部需求的作用雖然是立竿見影的,卻是不可持續的,而減稅的刺激作用雖然是緩慢和間接的,卻是可持續的和根本性的。猶如使用注射興奮劑的方式緩解病症和通過做手術根除疾病之間的區別一樣。 (北京師範大學 衛志民)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