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迪士尼:一隻下金蛋的鵝?

時間:2009-12-16 15:12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09年12月2日,據悉上海迪士尼中方公司已經成立,全稱為上海申迪旅遊度假開發有限公司。申迪股東名單也已確定。其中上海陸家嘴集團、上海精文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市南匯區地産有限公司佔股比例分別為60%、30%、10%。 中新社發 井韋 攝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週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要最大限度地實現土地升值,引進知名品牌見效最快,也最容易打開想像空間。尤其在當下,國際知名品牌的進入是最好的炒作題材

  文/冀志罡

  按照張五常教授的地方競爭理論,中國不同地區間經濟競爭的主要表現是土地開發。土地開發經營得好,地方經濟和財政收入就好,反之則必居人後。如果説在沿海的二三線城市,土地開發主要體現為廠房林立、工業蓬勃的話,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賣地收入就是地方經濟成功的主要指標。上海前十個月土地出讓收入超800億,摘得全國桂冠,無疑證明了上海是城市經營、土地開發方面的佼佼者。

  要最大限度地實現土地升值,引進知名品牌見效最快,也最容易打開想像空間。尤其在當下,中國各地尤其是一線城市的土地泡沫越吹越大,在熱錢對土地的熱情空前高漲的情況下,國際知名品牌的進入是最好的炒作題材。有報道稱,在迪士尼項目獲批消息公佈後,浦東川沙鎮的二手房立即跳漲50%。不難想像,該區域周邊的土地出讓價格,也將狂漲不止。

  因此,至少就眼前來看,上海引進迪士尼是成功的,既為未來幾年儲備了鉅額投資,可拉動GDP,又實現了當下的賣地收益,可謂打造了一隻會下金蛋的鵝。

  然而,投資都是基於預期的,投資回報的實現則有賴於預期的實現。那麼上海的迪士尼樂園,能否將方方面面的樂觀預期最終變成現實?

  迪士尼搭臺,土地唱戲

  迪士尼項目塵埃落定的消息一齣,股票立即漲停,房價立即翻半。“公園搭臺,土地唱戲”,這也許才是上海市力推此項目的真正目標。通過迪士尼概念的炒作,將周邊地塊的價格抬高,上海市政府有望獲取鉅額的賣地收入,等於將迪士尼帶動的區域未來收益一次性套現。而需要付出的成本,卻不過是建園費用和必要的基礎設施改善。

  根據媒體報道,建園費用大約244億人民幣,當然這只是靜態估算,以目前的通脹形勢,最終支出肯定不止此數。基礎設施建設也需要不菲的投資。以香港迪士尼為例,港府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與建園費用不相上下。若上海也如是,則總的投資成本將達到500億人民幣。

  這還是很保守的估算。項目獲批的消息傳出,立刻有專家出來打氣,聲稱迪士尼將拉動上萬億人民幣的GDP。按照專家們的一貫思維模式,這種預測不需要論證,需要的只是想像力。只要能造出聲勢,推動地價漲升,政府賣地收益落袋為安,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説。

  從經營城市的角度看,這種做法當然無可厚非。即使川沙鎮的土地和房産價格被爆炒到天上,也不能怪政府,只能説投資者太不理性。只是,投資者隨來隨走,政府卻不得不長相廝守。從已經投入使用的迪士尼樂園看,情況並沒有想像中樂觀,尤其是巴黎和香港的迪士尼,早已變成當地政府的一大包袱。

  迪士尼成功,不等於投資者成功

  部分迪士尼樂園的不成功,既是消費者需求不斷變化的結果,也是迪士尼攜強勢品牌,精於商業計算的結果。

  迪士尼樂園本身是一種品牌延伸。米老鼠和唐老鴨最初都是卡通形象,將之發展成大型遊樂園,是迪士尼出彩的地方,也是它能持久吸引小朋友的原因。1955年,全球首家迪士尼樂園于美國加州開業,自此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品牌積累,並在30年後,憑藉米老鼠和唐老鴨的強勢品牌,開始走向世界。

  沃特迪斯尼公司是跨媒體網路、主題公園及旅遊度假、影視娛樂和消費産品多項業務的大集團。迪士尼的成功,是品牌延伸與價值挖掘的典範。在主題公園業務方面,經過半個世紀的摸索,迪士尼公司已經建立了一整套成熟的商業模式,並在全球開發運營了五個迪士尼樂園,包括在東京、巴黎和香港的三個美國之外的迪士尼樂園。上海正在籌建的是第六個。

  在品牌輸出方面持高度謹慎和保守態度,是迪士尼樂園商業開發上的一大特點。迪士尼樂園規模宏大,投資高昂,龐大的沉沒成本既非一般投資者所能承受,也非迪士尼公司自己能夠單獨承擔。因此,只有在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援,包括財務投資方面的支援,同時也能保證大客流量的情況下,迪士尼公司才會考慮建設新園。這也是經過長達50多年的發展,迪士尼樂園至今只有區區五個主題公園的原因。

  迪士尼的謹慎是有道理的。遲至1983年,迪士尼才在海外建立第一個主題樂園,即東京迪斯尼樂園,這是迪士尼海外推廣的最成功範例了。東京迪士尼樂園開業後,獲得日本民眾的極大歡迎,收益顯著,于2001年又建成了海上迪士尼。東京迪士尼97%的客源來自日本民眾,這是它成功關鍵。

  而迪士尼在美國之外建立的另外兩個迪士尼樂園卻都處境不妙。巴黎迪士尼一直慘澹經營,1992年開業後一直虧損,熬到1995年才獲得微利,之後又陷入虧損,直到2007年才又扭虧,還是只有微利。香港迪士尼經營狀況也不理想,雖然幾乎天天爆滿,卻仍然年年虧損。根據港府的樂觀估計,要到2014年才能扭虧,不樂觀的話,之後還得繼續虧損。

  不過,投資者不賺錢,不等於迪士尼不賺錢。迪士尼雖然建園謹慎,但在商業談判和價值挖掘方面,卻是絕對的行家裏手。以香港迪士尼為例,在總投資270億港幣中,港方實際出資達90%左右,股權卻只佔57%,而迪士尼公司只出一點點錢,卻佔股43%,坊間常戲稱其為“不平等條約”。商業合作你情我願,當然無所謂平等不平等,況且迪士尼公司的投入包含著大量無形資産,股權比例理應高於出資比例。但這樣的投資安排卻也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當迪士尼樂園建成後,真正承擔財務風險的是投資方,而不是迪士尼公司。此外,按照香港迪士尼的合作條款,港方雖然承擔了大部分投資,回報卻只有門票分成,園內巨大的卡通産品銷售利益全歸迪士尼公司所有。這是香港迪士尼天天爆滿卻仍然虧損的重要原因。香港政府雖然虧了,迪士尼公司卻是旱澇保收。

  上海迪士尼的合約細節目前尚未披露,無法判定是否屬於“不平等條約”。但從已透露出的資訊看,很可能“拷貝”了香港模式。據稱,上海迪士尼的三家中方投資者——上海陸家嘴、上海精文投資有限公司和上海市南匯區地産有限公司——總共將持有上海迪士尼樂園57%的股份,其餘的43%則為迪士尼公司所有。上海的合作條款很可能與香港差不多。

  不難預料,迪士尼的建設費用,將主要由中方承擔。上述三家企業都是上海市屬國企,融資自然也不成問題。然而,在簽下慷慨的合約條款,並付出了鉅額投資後,迪士尼樂園到底將成為上海會下金蛋的鵝,還是沉甸甸的財務包袱,起碼目前看來,還在未定之數。

  客源從哪兒來?

  最大的懸念,也是主題公園最致命的問題,是客源。

  據一家網站進行的網上投票顯示,半數以上網友表示不會去上海迪士尼樂園。這種隨意性較強、問卷設計也不盡專業的調查當然不足為據,但起碼説明,認定中國消費者對迪士尼樂園抱有足夠的熱情,以為開園後無須擔心客流的想法至少是要打個問號的。

  除了美國本土,迪士尼公司從未在一個國家建設兩家迪士尼樂園。原因不難理解,龐大的投資需要長期持續的龐大客流支援,這需要主題公園周邊有大量密集的人口,也需要迪士尼所代表的美國文化為大眾認可,從而使其具有持久吸引力。東京迪士尼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同時具備了這兩個條件。而巴黎迪士尼之所以失敗,也是因為法國人對美國文化天然反感。

  從中國人學習美式英語的熱情看,美國文化廣受歡迎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上海及江浙一帶人口密集,以2000年人口普查的數據計算,三地人口總數1.2億,與日本人口數相當,足以支援迪士尼樂園的客流。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有的。迪士尼樂園屬於高消費,僅僅擁有大量人口是不夠的,還需要大量足夠富裕的人口。日本興建迪士尼樂園時,不僅每人平均收入高,且收入分佈較為平均,就是説,在日本人口中,能夠負擔迪士尼樂園消費水準的人很多。相反,中國的每人平均收入不僅相對較低,而且分佈極不平均,能否為迪士尼樂園提供大量高消費客源尚存疑問。此其一。

  其二,中國擁有兩家迪士尼樂園,彼此一定會形成競爭。廣東省擁有數量最多的富裕人口,他們要去迪士尼遊玩的話,首選當然是香港而不會是上海。香港迪士尼開園後,雖有自由行的支援,依然慘澹經營,現在又加進一個上海迪士尼,勢必大大降低品牌壟斷力和市場定價權,很可能陷入叫好不叫座、誰也吃不飽的窘境。

  其三,最大的變數,還在於消費口味的變化。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普及,不僅極大改變了生産方式,也極大改變了娛樂方式。今天的孩子們已不像過去那樣熱衷於戶外活動。主題公園當然有很多新奇玩意,但這些東西網路也能提供,而且更新奇更便宜,有些甚至免費。迪士尼樂園靠什麼把孩子們從電腦前拉走呢?靠家喻戶曉的卡通形象嗎?迪士尼公司連頻道落地都沒得到,現在的孩子還有多少知道沃特迪士尼、喜歡看米老鼠唐老鴨的?失去了對孩子的吸引力,迪斯尼樂園前途堪憂。

  存在如此之多的變數,到2014年上海迪士尼開園之時,也許就是區域繁榮的終結之日。屆時,即使迪士尼樂園門可羅雀,人們也不應感到驚奇。

  對任何資産價格的爆炒,結果一定是過度透支未來。當地政府已迫不及待地宣佈,迪士尼樂園將每年帶來3000萬人流,而面積幾乎相同的香港迪士尼開園4年的總客流才1000萬。當對迪士尼的過高期望落空時,被套牢的將不僅是投資者,還將包括整個上海市。 ★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