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誰説了算 誰能撼動華爾街的高薪文化?

時間:2009-11-09 08:33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貪婪的華爾街

  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華爾街是無數精英人士夢寐以求的工作高地,而作為回報,便是華爾街所提供的高額薪酬機制。在短期目標商業價值觀的驅動下,華爾街人也熱衷於高投入高回報的遊戲,資本的本性製造出了各種各樣的金融賭局,奮不顧身的冒險以獲取高額報酬成為流行不衰的時尚。

  按照常理,金融業管理人員在創造了顯著業績的基礎上獲得高額的獎勵與花紅無可厚非,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即使是在滿目瘡痍、血流成河的金融危機期間,華爾街仍然在上演向高管人員慷慨派發驚人紅利的鬧劇。美國監管當局的分析報告顯示,美國23家金融機構在2008年向員工支付的獎金高達1170億美元,其中,花旗21名高管獲得了平均每人1860萬美元的獎勵性報酬,美國銀行向13名高管支付了2.278億美元的獎金薪酬,摩根大通獎金超過100萬的員工人數達1626人,高盛前200位員工總獎金達9.95億美元,摩根士丹利前101名員工獲得了5.77億美元的獎勵。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即使是由於經營不善而在危機之中身亡斃命的投資銀行也搶在最後的關頭向高管與員工毫不吝嗇的派發了大大的“紅包”。雷曼宣告破産後,雷曼紐約辦公室的1萬名員工分享到了25億美元的紅利;無獨有偶,被美國銀行兼併的美林公司依然有700名高級主管每人至少分到100萬美元的紅利。

  倘若沒有聯邦政府大規模的金融援助,倘若沒有美國納稅人資金在危機關頭的慷慨“輸血”,這些金融機構恐怕還會在金融風暴的冰天雪地中苦苦掙扎和煎熬。也正是仰仗著政府的龐大援助資金和近乎于零的基準利率,華爾街金融公司才得以大量低價買入和投資金融資産並能獲取高額回報。依此觀察,貪婪的華爾街的確到了自愛自重的時候。

  強硬的華盛頓

  華爾街金融公司被看作是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作為市場監管者的政府和已經付出無謂犧牲的民眾卻不會放鬆緊繃的神經和警惕的眼光。一場以強化金融監管為主要目的的變革運動在美歐各國蔚然掀起,而且華盛頓將主要的矛頭對準了華爾街的薪酬制度。

  觀察發現,從美國國會到美國政府,從美聯儲到美國財政部,官方各個層面在2009年中針對金融行業薪酬制度而出臺的限制性政策與行動幾乎從來沒有停止過:

  ——2009年2月,美國國會進行薪酬限制立法。

  ——2009年6月,成立限薪專門機構。

  ——2009年7月,增大股東對薪酬的約束力量。

  ——2009年10月底,美國政府出臺了正式的“限薪令”。根據美聯儲的“薪酬指引”要求,28家大型銀行自行設計不會引發過度冒險行為的薪酬計劃,但有關薪酬計劃要得到美聯儲批准才能實施,同時,“薪酬指引”還將涵蓋其管轄內的近6000家銀行,其中包括並未接受政府救助的銀行。而按照財政部的“減薪計劃”,接受政府金融救助的7家企業包括美國銀行、美國國際集團、花旗銀行、通用汽車、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克萊斯勒公司和克萊斯勒財務公司的25名高管的工資削減90%,包括各種補貼、分紅在內的總薪酬須削減一半;不僅如此,七家企業的175名高層執行人員的現金酬勞將被股票取代,而且這些股票不準立即出售。

  薪酬誰説了算?

  美國政府對待華爾街高薪酬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前所未有的高壓姿態招來了金融界的非議與責難,其主要攻擊目標是政府不考慮華爾街的商業需求而頻繁插手金融企業的薪酬分配,必然帶來金融人才的流失和華爾街金融競爭力的下降。因此,無論是美國學術界還是實業界,人們目前正在思考的問題是,華盛頓究竟有沒有資格插手華爾街的薪酬安排,薪酬活動究竟由誰來主導?

  從理論上來説,市場首先應當是決定薪酬的基本力量。按照經濟學原理,價格機制是使得市場能夠有效運作的最重要條件之一。通過價格調節,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會達到自我均衡,並最終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但是,“無形之手”不見得總是有效。一般而言,企業都按照高管們供職其所創造的價值來確定薪酬,但對金融機構來説,特殊之處在於其製造和發行的金融産品的長期價值難以確定。例如,在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幾年,華爾街各大金融機構都競相提高資産的杠桿化程度,熱捧那些複雜的金融衍生品,短期裏,這些金融業務也確實給華爾街各大金融機構創造了鉅額的利潤,高管們都獲得了天價的薪水和獎金。但是如果從更長期來看,包括在金融危機中這些華爾街巨頭資産負債表上的困境和利潤表上巨大的赤字,當年金融高管們所創造的價值可能要大打折扣。因此,如果僅僅按照短期的市場效果來確定高管薪酬水準顯然失去了市場所要求的本來之意。

  長期派發高額薪酬的華爾街遭遇到美國政府的強力干預與挑戰,意味著盛行已久的華爾街薪酬制度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顛覆和洗牌,同時也預示著整個美國金融業甚至其他行業的分配製度可能會發生重大的變革。

  然而,筆者認為,由於體制的約束,美國政府作用於華爾街薪酬的系列變革行為未必能夠産生十分理想的效果。制度創新永遠是經濟變革的根本。只有改變金融企業在整個美國經濟活動中的地位,讓金融企業只處於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狀態,而不是主導所有經濟活動,不被看成是最重要的發財手段,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遏制華爾街的貪婪。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