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經濟危機時代 中國産業競爭力直面“三變”

時間:2009-11-06 13:21   來源:國際商報
  一場金融危機,使國際競爭力還不能稱之為強大的中國産業更加認識到“自強”的裨益和必要性。危機中,中國一方面因30年改革開放而顯著增強的産業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能夠在世界經濟嚴重衰退時仍保持8%以上GDP增速,即使外向型産業受到較大衝擊,但工業産品的國際市場佔有率卻有增無減。另一方面,中國産業發展長期存在的深層問題也在逆境中暴露無遺。

  這“一得”與“一失”之間,其實是在殊途同歸地證明:中國産業需要繼續進行戰略和結構調整,提升國際競爭力。

  日前在上海舉行的第六屆中國産業國際競爭力論壇上,與會中外經貿界智庫在全面分析當前中國産業競爭力現狀的基礎上,紛紛為後危機時代中國産業的“自強”謀思劃路。與會者普遍認為,雖然當今全球産業處於大變革、大調整期,且金融危機挑戰嚴峻,但中國目前也恰逢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産業在新形勢下有機會取得新突破。

  中國産業競爭力直面三變

  中國加速提升産業國際競爭力,不僅是內在需要,同時也受外部大環境所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在論壇上做出判斷:各國在採取超強度刺激政策和救市措施並取得一定效果的前提下,將進一步實行提升産業競爭力的重大戰略調整,竭力尋找新的産業核心技術路線、創新突破方向和新的産業增長空間,以緩解可能導致的系統性風險和經濟失衡的內在矛盾。

  在這種“浪潮”推動之下,中國産業也必然選擇“隨波逐流”,加速提升産業國際競爭力。

  金碚認為,後危機時代,中國産業競爭力將迎來三大新變化:其一,在資源環境約束日趨嚴峻的形勢下,中國産業必須加快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方向看齊。其二,進一步優化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將為中國産業競爭力提供新支撐。其三,中國製造業將日趨精緻化並將形成新的專業化分工優勢。金融危機使從未經歷過如此嚴重罹難的中國企業普遍接受了一次考驗和“精洗”,促使中國製造業將向精緻化方向轉型和發展,逐步形成中國産業競爭力新的專業化分工優勢。

  競爭力來源於競爭當前,中國産業國際競爭力提升面臨的挑戰是多方面的,不僅有外需萎縮出口受阻、貿易保護主義升溫摩擦激烈、發達國家高層次“産業回歸”等“外患”,而且存在産能過剩重復建設突出以及産業傳統比較優勢減弱的“內憂”。

  商務部副部長房愛卿就在論壇上直言:産能過剩將是影響中國部分傳統産業競爭力提升的一大弊因。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不少行業的重復建設,加劇了外需嚴重縮水下産能過剩的矛盾。

  商務部産業損害調查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從當前産業發展狀況看,不少領域産能過剩、重復建設問題仍突出,有的還在加劇。不僅鋼鐵、水泥等産能過剩的傳統産業仍在擴張;風電設備、多晶硅等新興産業也出現了重復建設傾向。

  房愛卿同時指出,隨著傳統領域比較優勢的減弱,中國紡服、輕工等勞動密集型傳統行業受到了新的挑戰;鋼鐵、造船、汽車等行業面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微電子、通信、生物、新能源等部分關鍵領域與國際先進水準的差距拉大。

  如何衝破這些擺在産業競爭力提升面前的重重障礙?金碚將結論簡化為一個道理,即“競爭力來源於競爭”。他認為,中國産業競爭力的更大提升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第一,形成各類企業公平競爭和有效競爭的格局;第二,形成新的成本優勢機制,即從主要依賴“血拼”方式維持低價格優勢,轉變為更有效發揮綜合優勢,特別是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來獲取較高水準的投入-産出關係和産品性能-價格比基礎上的市場競爭優勢。

  政策助力産業自強在後危機時代,中國産業何以更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執行主任羅伯特A羅格斯基在論壇上強調:“從長遠來看,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是提升勞動生産力。中國應在提高勞動生産力、提升生産要素的競爭力、降低生産成本等方面下足功夫。”

  他具體建議:首先建立保護消費者的制度和政策,建立高效市場,把消費作為中國GDP增長的重要力量。其次,要保證宏觀經濟的穩定性,使企業對未來經濟發展形成預期判斷。再次,要關注提供大量就業的服務性行業。“中國有非常大的潛力,如能在擴大內需和發展服務行業兩個方面獲得成功,中國的實體經濟發展將得到強有力的支撐。”羅格斯基説。

  商務部産業損害調查局局長楊益則圍繞國家政策的作用方面給出了相關思路。楊益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從一般製造業到高科技先進製造業將是未來我國産業結構變遷的兩大方向。中國製造的戰略重點已非過去的加工貿易/輕工業的低端製造,而是佔領裝備製造業、航空航太等全球戰略産業的高端。

  這種新形勢客觀要求,中國産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需要企業、政府和行業組織的共同努力。特別是需要政府在可持續發展戰略、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建設、政府管理效率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楊益建議:根據不同産業特點,實施分類有區別的産業政策,並反思某些效果不盡如人意的産業政策;形成有利於推動自主創新的科技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商品産業化,並加大技術標準和體系標準的研究並制定自主各項標準(國標及部標),以技術標準的“國際化”帶動産業的國際化;實施有利於産業競爭力提升的人才政策;加快消除不利於産業競爭力提升的體制機制障礙;妥善應對貿易摩擦,為提升産業國際競爭力營造有利環境。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